首播热度第二,宁理这部古装探案剧,已走上了国产剧的另一条大路
古装探案剧,怎么拍?
就我的观剧经验来看,有三种成熟的类型。
第一种,是探案+悬疑奇情。
从古早时期的《少年包青天》,到至今占据国剧智力天花板的《神探狄仁杰》, 这种类型,基本包揽了古装探案剧的收视巅峰。
第二种,是探案+历史。
代表作,就是何冰领衔的《大宋提刑官》,这种类型,是将历史剧与悬疑探案剧结合,案子查到最后,查出的其实是历史的兴衰。
这种类型的巅峰可以说是国剧口碑天花板,但创作难度极高,几乎再无后续。
第三种,是探案+古偶。
可以说近十年大多数古装探案剧都是这种类型,除了《御赐小仵作》等少数经典,多数都是披着探案剧外衣的偶像剧罢了。
但昨晚新开播的一部剧,却对“古装探案剧”的类型,做出了颠覆——《繁城之下》。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的,那就是古装版《漫长的季节》。
这部颠覆性的剧集,来头不小。
导演和编剧只有一个,就是《瞎看》的主创,王铮。
平台,是鹅厂今年4月推出的精品悬疑短剧集群“X剧场”。
目前总共出了三部,一部《漫长的季节》,一部《欢颜》。
第三部,就是《繁城之下》。
X剧场,主打一个“风格化”,讲究一剧一格,乾坤各异。
《漫长的季节》里的“格”,是悬案背后一代人的兴衰荣辱,是穿越岁月的漫长的季节。该剧在韩国电视节大放异彩,导演辛爽一举震撼了韩国电视界,靠的是过人的深度和质感。
而《繁城之下》的“格”,又是什么?
连刷三集,我发现,这部剧,跟以前所有的古装探案剧,都有点不太一样。
而就这么一部不走寻常路的剧集,首播一举拿下站内热度破20000,热度直逼第一位的《兰闺喜事》。
它带着古装探案剧的壳,讲起故事来,却有点电影的味道。
带着古人的氛围,还完成了一场有关明朝官府衙门的科普,甚至悬疑中,还透着顾奇特的喜感。
是不是天花板,还不敢说,但能确定的,它是一条之前的古装探案剧,从未趟过的新路。
01、3集下线3人,凶案狠,智斗燃,悬念足,让人欲罢不能
其他古装探案剧,通常是主角先出场,再引入案件。
但《繁城之下》故事开场,就是全剧第一案:冷捕头之死。
明万历年间,蠹县广袤稻田里,该县冷捕头被一根轿杠横穿,被摆在了用来驱赶鸟虫的稻田里,成了田间地头的稻草人,轿杠上还配有论语中的一句——“吾道一以贯之”。
这一刻,不仅中式恐怖氛围拉满,更让观众的cpu疯狂燃烧。
也是从这里开始,剧集延伸出三条故事线:
第一条,是命案线。
剧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元剧案件,也不是十几集查一个案件的磨叽剧。
而是主打一个节奏 “应接不暇”,第一集男主师父冷捕头的死只是引子,将主角小捕快曲三更和新旧案紧紧缠绕在一起之后,3集三起命案,陆续有来。
凶手那叫一个“快准狠” 。
三集三具尸体,每一具出现的方式都特别离奇。
磨豆浆的磨石,蒙头拉磨的驴,学堂上课夫子用的戒尺,这些带着明日常生活烟火气的道具,在故事里都成了杀人的凶器,那种浓烈的中式悬疑氛围,挥之不去。
剧情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一集发现一具尸体,每集都留下一个钩子,勾着人想一直往下看。
而凶手行凶手段,同样离奇。
比如冷捕头之死,一个身经百战的捕快,如何着了道?答案是凶手在一个破旧的院墙里放了一堆银子,引冷捕头去取,又把正门堵死,只留一个破洞。
冷捕头脑袋刚伸进去,就被一个绳套给套住,而绳索连着院子里磨磨的一头驴,这样的杀人布局,不仅新奇,更寄予着凶手巨大的怨恨。
他不仅是要杀人,而是要让天下人听到他的话,在一个没有自媒体的时代,冷捕头之死就是他制造出的轰动全网的爆文。
案子做下了,别人不查,身为徒弟的曲三更要查。
第二条,就是查案线。
但主创在这里做了一个精妙的设置,就是先不查案情,而是带观众了解明朝衙门的“三班六房”。
古代衙门由快班、壮班和皂班构成,快班主查案。
冷捕头原是衙门的快班捕头,也是全县最有权势的捕头,他不仅主持查案刑侦,还完成了全县地下势力的划分,给“五侯府”定下了规矩,比如碰瓷讹钱可以,但不能动妇孺儿童。
他的离世,使县城里原本平衡的权利结构一下失衡, 曹征饰演的易班头统领两班事,
但他贪得无厌,惹得地下势力五侯府怨声载道,于是希望男主这位快班的的“少捕头”,能斗垮易班头。
男主最初听命于对方,却发现自己查案无人可用,只能靠自己挨个找证人。
但面对的却是官大一级的层层设卡,和蠹县内部势力的盘根错节与官官相护。
这种巨大的无力感,让我想起了《沉默的真相》。
最终男主决定转换思路,利用了五侯府和新捕头的矛盾,用一个黑账本让易班头和五侯府内斗,又令易班头去全县刑部真正的权力掌握者宋辰那里碰了一鼻子灰。
结果顺利让易捕头下课,夺回了快班,查案再不用束手束脚。
而随着查案的步步深入,一条暗线,也是全剧真正的明线,才逐渐浮出水面——
也就是故事的第三条隐线,陈案线。
这个陈年旧案,就是20年前的陆家灭门火灾。
如果说之前的剧情都是明牌,那么这些故事里头的故事,才是前三集真正要说的。
前三集的所有死者都是二十年前的陆家火灾相关的人。
一以贯之,暗示的应该是冷捕头当年暗中操弄过案子,不忠不恕,草菅人命。
而林四娘也跟曲三更说薛举人曾经欠了冷捕头一个很大的人情。
一切都指向,这是一场谋划多年的复仇,接连遇害的受害者则是被复仇的对象。
那么二十年前陆家的那场火灾,到底是无心之失,还是刻意为之,曲三更的爹作为当年的遇难者又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这部分的剧情,没有一处是回忆画面或对白告诉观众的,全都是透过前面的查案线和命案线,,一点点渗透出来。
观众仿佛沉浸在一场沉浸式剧本杀里,每个角色身上似乎都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凶手则在暗中将所有人,变成他的提线木偶。
三则命案,一个陈案。
一个想替师父报仇的小捕快,搅动了一个县旧有的权力格局。
各方势力在此汇聚,江湖的,县衙的,求财的,要命的,报仇的,各有各的算盘。
而在这乱局中,曲三更能不能找出真相,又会不会遇到其他的危险?
不剧透,留给大家自己看。
很明显,《繁城之下》有一种其他探案剧,所不具备的气质。
它有强烈的中式惊悚氛围,有线索密布的独特叙事,有各方势力混战的斗智,也有游走其中游刃有余的中式智慧。
有人可能觉得开场故事节奏有点不太紧凑,不抓人,但一旦看进去了,就会发现故事的悬疑感构建更接近美剧,伏笔和暗线徐徐铺开,有一种伏线千里的绵密感。
只有细细体会,才能感受到延迟满足带来的追剧快感。
02、宁理演的古装版李丰田绝了,白宇帆撑住了戏,曾黎绝美,这剧演技我给高分
和之前的《漫长的季节》《欢颜》一样,《繁城之下》的实力,不仅来自于观感,还有其远超其他剧的强演技。
前三集出场的,就有4位实力派。
宁理一马当先,作为观众心中的无冕演技男神,在《繁城之下》中,他的演技可谓降维打击。
宋辰,是该县的典史,执掌火签。
也就是手掐抓捕、缉拿、审讯的刑事命脉,火签,即古代的逮捕令。
观众第一眼看到宁理,会有古装版李丰田的既视感。
角色透着一股阴鸷,即使什么也不说,也让人心里发毛。
在宁理的演绎下,这个角色,很快被赋予了一种丰富的混沌感。
狠是真的狠。
当他摘下遮挡断指的手套,用仅剩下的两根手指去掐灭蜡烛,那种氛围感直接拉满。
虽然他又瘸又残疾,但当他慢悠悠对犯人描述用刑的恐怖,脸上还浮现出一种,与现实状况不符的从容。
插个竹签,云淡风轻。
刑堂见血,事不关己。
真的不用用刑,是个人就被吓的屁滚尿流,什么都招了。
表面看来,这个角色就像个机器人,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七情六欲,冷酷无情。
但观众又看到了,宁理两次脸上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是他在青楼女子面前的一番话。
他脸上浮现出一丝难得的温情:靠谁都没用,只能指望自己。
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次,是男主告诉他,易捕头给他送银子的主意,是他出的。
宁理先是拍案而怒,可立马藏不住笑,有种老父亲看着孩子出息了的欣慰感。
这才是宋辰的核心情感。
虽然冷酷,但也正义,表面残酷,其实恪守原则,看似对谁都不在意,其实内心温热。
之后,是白宇帆。
曲三更这个角色时标准的较真成长型,也是通常极不讨好的角色,但曲三更没那么讨厌,因为不蠢。
白宇帆的成名角色是《山海情》中种蘑菇的德宝,法医节目中观众都能感受到角色的聪明。
这次的曲三更,一开始就发现自己亲如父亲的师父死于非命,情绪陷入一个巨大的悲痛情绪里,但很快又发现师父的另一面。
白宇帆演出了人物的震撼、持续的悲伤、以及决意寻找真相的坚韧。
这个角色虽然冲,但是并不蠢。
被新领导易捕头刁难时候搬起凳子利落反击。
面对不确定正邪的宋辰,巧妙周旋。
跟沐浴地下五人组交流时瞬间切换的霹雳手段,都演的很贴切。
不能说他演的一点毛病没有,但在宁理这样的演技派面前,我认为他接住了戏。
第三位,张昊唯。
也不错。
《庆余年》中一肚子邪性的皇子,这次成了全剧首席吃货+疯秀才,才华横溢又有脑子,是帮男主破解谜题的关键。
但一个如此纯良的人,却发现一直资助自己的舅舅竟然可能是十恶不赦之人,张昊唯的情绪切换自然又贴切,不弱。
最后是曾黎。
曾黎饰演的林四娘是死去的冷捕头的相好。初登场是一袭明艳的红衣,和小辈曲三更说话都遮不住的慵懒的风情。
但当她知道冷捕快的死讯,立马神色悲切,换了一身白衣素缟才继续出来说话,无论颜值还是演技,都极其耀眼。
还有王策饰演的冷捕头,宗俊涛饰演的魏知县,个个精彩。
全剧的大牌确实比不上《欢颜》,但阵容配置和《欢颜》极其相似,在我心中的演技表现,基本可以打平。
03、古装探案打底,黑色幽默风格出圈,再一看:“瞎看”拍剧了
大多数古装探案剧,都是比较严肃的风格。
但《繁城之下》却不是,两个明显的特点,注定了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古装探案剧。
第一个,是“瞎看”式的黑色幽默。
看完剧的观众,大多都会有一种感觉:怎么奇奇怪怪的。
上个场景,还是冷捕头的稻田中式惊悚画面,县衙里紧张的案情套路,忽然就出来了一个显眼包,对吾道一以贯之,做出了奇特的解释。
整部剧在古装悬疑,灰暗色调,沉重的故中,似乎总有一丝俏皮的反差感,可以说是阴冷的诙谐幽默。
但如果看到主创是《瞎看》团队,一切就迎刃而解,如果不搞点冷幽默出来,我才觉得不对劲。
这种瞎看似的幽默,就是一切皆可调侃,越是剧情灰暗气氛紧张,越是要用离奇荒诞幽默带出别样的戏剧张力。
第二个,是《漫长的季节》似的时代慨叹。
不难看出,导演和编剧王铮是个考据狂。
看剧才知道,明朝主管刑狱的人不是县太爷,而是典吏,衙门里的捕快,还分为快班和皂班、壮班。
而当年的小混混“五侯府”, 还分访行、打行、讼师、脚夫等等,勾结府衙,鱼肉乡里。
一场连环案,观众跟着曲三更的视角,打开的其是一副明朝市井图。
这种细节上的周密不仅增加了代入感,更带出了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年代感。
别忘了故事的朝代:万历。
再看剧名:繁城之下。
江南富庶,繁城华丽,市民生活秩序井然,但观众都知道,那已经是明朝的末年。
五侯府的人和捕快合作,按照冷捕头的规矩行事,其实就是打了官方的保护伞,公然鱼肉乡里。
“蠹县”,蠹,不就是蛀虫?
而剧中的小小县城,其实折射出明末江南,白墙黛瓦青砖小路的表面繁华之下,其实是千疮百孔。
在剧作结构上,剧集依旧是一出戏剧风格明显的探案剧。
一个个命案发生和查案过程,就像舞台剧,拉满了戏剧感和冲突感。
各方势力汇聚于此,在一阵激烈的冲突后,只留下20年前命案的一声叹息。
剧集的中文名《繁城之下》,英文名《ripe town》。
意思是成熟的,浓郁的,成熟到接近烂的水果。富庶的表象之下,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悲凉隐喻。
肯定有观众质疑剧集不够刺激,不够抓人,情节有些散,节奏微慢,缺少钩子。
但看多了千篇一律的快节奏的古偶探案剧,我倒乐得看到《繁城之下》这样的剧能收获大家的争议。
这不仅是换个口味,更是古装探案剧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
流量时代,流量构筑的繁城固然绚烂,但繁城之下,未必没有危机。
有王铮这样的主创甘愿冒险破局,对观众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至于繁城之下究竟是什么,能不能为古装探案剧走出另一条大路,看下去,答案才会分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