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杀手》首映,震惊美国历史的灭族案,小李子最“阴暗”的表演
文/sophia
责编/电和影
当地时间10月16日,马丁·西科赛斯带着他的新作《花月杀手》,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了盛大的首映式,他拥有9次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而这次首映将拉开这位传奇导演向自己第二座小金人发起冲击的序幕。和其他大片首映礼最大的不同是,因为演员工会罢工,该片没有任何一个演员参加,仅导演马丁·西科赛斯本人出席。
去年Apple TV+小试牛刀,凭借成本2500万美元的《健听女孩》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而这次,厨子做了道大菜,用2亿美元成本拍摄了这部院线电影《花月杀手》。时代翻篇太快,流媒体反过来教大银幕做电影了。
好莱坞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花月杀手》这么豪华的演员阵容了:三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罗伯特·德尼罗、布兰登·费舍,加上《阿甘正传》的传奇编剧杰西·普莱蒙。只是粗略的统计一下,主创团队的奥斯卡提名就超过40人次。
如果这么说还不够直观的话,今年另外一部冲奥大片《奥本海默》的阵容不过十来次。未见大片,先闻奖味。截止首映礼开始前,该片在IMDb的评分是8.9分、烂番茄网站95%的新鲜度、豆瓣8.0分。
电影《花月杀手》改编自大卫·格兰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了100年前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欧塞奇族印第安人谋杀案”:印第安人因其土地下发现石油而暴富,一群有组织的白人市民联手官员和执法者,在4年的时间里谋杀60人,用尽千方百计转移印第安人财富。
小说聚焦于联邦调查局FBI成立之初的警探怀特如何在没有科技助攻的时代,通过大量收集证据、抽丝剥茧的梳理脉络,从几十名受害者追溯到整个犯罪集团的过程。而电影《花月杀手》则从一群白人如何策划和实施犯罪的角度入手。同一个谋杀案,故事讲述视角从警探变成了杀手,从救世主变成了恶魔,这可以说不能更“马丁·西科赛斯”了。无论是《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无间行者》或《华尔街之狼》,它们都通过电影真实的质感,直指人性的阴暗面,精准犀利。
马丁·西科赛斯通过100年前发生在美国的这起可怕罪行,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贪婪和劣根性。这种沆瀣一气、上下勾结的恶行可以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代。也许今天人们不再需要通过谋杀的方式获取利益,但是对于掠食者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搜寻猎物的弱点,与其他共同爱好者协作,完成对猎物的“超度”。和电影《奥本海默》一样,《花月杀手》所带给人的思考远比电影本身的观赏性宝贵和深远。
这已经是马丁·西科赛斯和小李子的第N次合作了,有评论说莱昂纳多在《花月杀手》中贡献了他演员生涯最阴暗的表演。
笔者观看首映后的感受是,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莱昂纳多都皱着眉头,但看起来“用力过猛”的表演中蕴含着丰富的变化。这也恰恰是马丁·西科赛斯和小李子最拿手的绝活:身处危机中的人,深受欲望支配的小人物,他们即便得偿所愿,也不会收获快乐和幸福。
将近三个半小时的巨制对于马丁·西科赛斯来说只能算常规操作,毕竟《花月杀手》比他之前执导的《爱尔兰人》还短了3分钟。在好莱坞也没有人比他更能驾驭这种史诗电影了,叙事节奏和镜头语言尽显马丁·西科赛斯超越半个世纪的扎实功力。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观众对于如此豪华的阵容和题材必抱有更高的期待,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206分钟的片长,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部迷你剧集。马丁·西科赛斯一如既往的使用了直截了当的对白和暴力,在镜头前血淋淋的展示了六起残酷谋杀。
已故著名音乐人罗比·罗伯特森的配乐也成为了电影《花月杀手》中至最大的亮点之一。这位马丁·西科赛斯的御用大师,继续了他在《禁闭岛》、《爱尔兰人》和《愤怒的公牛》里的一贯风格,从始至终为观众营造了极强的紧张感。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都选择在杜比剧院做首映礼,因为在这个剧院里可以感受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带来的震撼视听体验。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是杜比近年来的两项划时代的创新,能够为电影的画面和声音注入“魔力”,让观众在杜比剧院(以及在杜比影院,或用支持杜比的设备在流媒体平台上看影视内容时)感受到令人惊叹的沉浸式体验。
在《花月杀手》中,印第安风格的配乐和击鼓声在杜比全景声的加持下,真实的营造出了美国西部广阔的空间感,让观众置身于一个荒蛮和阴谋交织的世界。也得益于杜比全景声包围式的声场和宽广的动态音效,作为犯罪悬疑类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搏斗、枪战和爆炸声,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大音量,而是充满了真实的层次和细节感,让观众触目惊心的看着一个又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前死去,直到麻木和绝望。同时,杜比视界的广色域,能为观众呈现惊艳的色彩和生动的细节,与银幕上的故事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在杜比影院里,观众确实能极致地体验《花月杀手》呈现出的宿命、冷酷和人类的种种顽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