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翻拍《你好李焕英》,文化输出或者水土不服?
今天,根据《综艺》发布信息,索尼影业已经成功拿下翻拍版权?,将《你好,李焕英》翻拍改编成英语版本。?
原导演贾玲将以监制身份,参与到翻拍电影的创作中。
原版电影脱胎于贾玲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从小品一路扩充为大电影,以小成本制作获得54亿高额票房,今日又传出被好莱坞翻拍的消息,贾玲真正是赢麻了。
一个在中国背景下,充满着传统儒家风韵的亲情故事,会在好莱坞团队的改编中,呈现出怎样的样子?
这让所有观众都充满了期待。
01. 传统亲情,儒家内核变不变?
?这次翻拍,完全可以看作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因为《你好,李焕英》完全是一个扎根于中国的故事。
?其情感来源是导演贾玲对已故母亲的浓烈感情与深切怀念。
故事最初是贾玲深藏于心的一份感念,她尝试着放在一个短促的小品节目中,以简单笑料揭示出母女的相处与理解。其中那份温暖厚实的亲情深深打动了观众。
于是,小品经过不断打磨、扩充,最终成为一部院线上映的大电影,也是贾玲的电影处女作。
贾玲请来熟悉的小品搭档张小斐饰演她的母亲,沈腾、陈赫等当红演员倾力加盟,分别饰演围绕在母亲身边的男青年。其中沈腾更是以厂长儿子的角色,贡献了大量笑料。
不过,贾玲和投资方都对这部家庭喜剧的票房收入并没有太大的预期,所以剧情和画面基本是在两个年代中切换,并没有更多的特效和布景,目的也是在节约成本。
哪知道票房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正是电影创作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的价值部分,因为这份母女之间的温暖怜爱,与对过往年代的真切缅怀,精准击中了在信息时代中焦躁奔忙的观众。
《你好,李焕英》呈现了大量母亲和女儿的相处细节,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感知到女儿的依恋怀念和母爱的宽厚博大,这样的情感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独特和宝贵的部分。
儒家的传统是深沉内敛,并不习惯于直抒胸臆,即便怀有深切的关爱,也习惯于用实际行动,或是眼神情绪来互相体察。
女儿试图穿越回去,帮助母亲弥补人生的种种缺憾,却总是弄巧成拙。她的穿越行为,一开始还瞒着母亲,可是哪有女儿能瞒得过一位细致贴心的母亲?
于是,隐瞒和被隐瞒,谅解与被谅解,直到最后女儿恍然大悟,看见母亲欣慰宽容的微笑,母女之间实现了最终的理解与和解。这也成为大量观众泪崩的重要理由。
不言不语,细致入微,温和劝诫,悉心引导。这是非常典型的传统儒家式亲子关系,也是该故事最为饱满珍贵的内核,相信作为监制的贾玲,会非常坚持保留故事中的这份情愫。
02. 南橘北枳,故事背景换不换?
在原版故事中,通过少女的幻想和穿越,成功构建起了现代社会与过往岁月的关联,整个故事也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背景风格中切换。
除此之外,原版电影的票房大卖,更是生动复原了当年那个火热的年代,也是母亲尚是少女,恋爱与创业的年代。
穿越回去的女儿,陪伴着少女时代的母亲,展开了一场场啼笑皆非的恋爱或是工作故事。
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并让观众们投入其中,更为关键的一点,正是《你好,李焕英》中的过往场景,是中国独有的革命美学年代。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七十年代,风波刚刚过去,但是许多革命美学特征还留了下来。而整个中国还处于百废待兴、创业起步的时期。
当时的青年们,都有着热烈昂扬的生活势头,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诗歌散文依然被吟诵,爱情依然被憧憬和珍视,“金钱至上论”还被蔑视,而积极投身建设浪潮,正是每位青年的时代使命。
从革命的激烈状态,回归到传统儒家的砥砺前行,对这样的社会转折和时代发展,大家都抱有一份新鲜感。
正是这份昂扬势头,不仅让整个故事充沛积极,同时也有效引导了当下的观众注意力。不管是青年们对当时的好奇心,还是中老年观众的青春回忆,都变换为一张电影票。
于是口耳相传,席卷全年龄段,铸就票房神话。
而好莱坞的改编,并不确定是沿用中国背景,还是添加西方要素。如果是嫁接到美国的发展背景,想必还需要穿越到更早的时代。因为他们最契合该故事的时代背景,大概要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前后。
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就非常适合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但是要从我们的革命浪潮转换到美式的繁华热烈,还需要不少细节与情感线的梳理。
在此之上,也需要勾勒出更多日常生活图景,来承载这个故事本身的温暖要素。
因为不管怎么穿越,这份母女之间的默契相爱,含蓄内敛的依恋相伴,一定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亲子情感关系。
03. 增强冲突,科幻要素加不加?
前面说到了《你好,李焕英》的创作历程和故事内核,尽管最终票房超过了50亿,但是该电影仍然是一个小成本家庭情感喜剧。
这就意味着它并没有太强烈的戏剧冲突,顶多是针对不同年代背景的认知矛盾,以及少女时代对恋爱的憧憬和误解,以及在特定时期工作场合的热烈、尴尬或是人情世故。
那么在改编的版本中,为了实现更广阔层面的理解与共情,会不会在这个简单的亲情故事架构之上,叠加更多的冲突面向?
比如,按照好莱坞的风格,会不会在科幻穿越部分做些增强?毕竟原版故事中,完全是并无逻辑基础的“穿越行为”,也许可以以“时间旅行”“量子世界”等科幻要素,为该故事提供更加扎实缜密的穿越逻辑。
同时,还可以在科幻段落设置更多的科学障碍和限制要素,制造出分秒必争或是生死离别的强烈刺激冲突,这都是偏向于好莱坞商业美学的改编套路。
目前的消息看,翻拍版的制作公司Escape Artists曾经完成过《当幸福来敲门》,也是一个立足于美国当下社会的家庭故事,也许上面的科幻猜测最终都会落空。那么这个故事如果移植到美国背景,那还会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效果?
毕竟,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美国家庭的亲子关系更趋向于率真直白,有啥说啥,直白简单,我们习惯的内敛、隐忍,彼此的眼神交流和情绪对话,似乎都不常出现在美式家庭当中。
当然,这样的差异,无需要分出个高下。彼此不同的时代背景、历史底蕴、文化传统,都有各自独特的美学风格,只要能流畅饱满、打动人心,那就是一个好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