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老旧小区三林苑居民区的482间架空层全部清退,如今已经“变身”为停车位、生活博物馆、规划师工作坊等新的活力空间,大大提升了居民满意度、获得感。这一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更新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利用各类议事平台,让居民全程参与其中,基层协商议事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通过社区规划师培育等典型项目开路,我们创新自下而上的议题征询模式,完善以自治金为抓手的资源撬动机制,挖掘在职党员、下沉干部资源力量,加大对属地社会组织和治理达人的培育力度,不断激发主体能动性,”在日前举行的一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专题研讨活动上,东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沈春雷表示,参与式治理范式已在这里落地生根。眼下,东明路街道还在持续延伸实践触角,从“家门口”的社区治理到“店门口”的街区治理,合力破解更多难题,确保广大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发展,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吸引更多“能人”,汇解社区治理难题三林苑居民区竣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架空层一度被占为私用,影响了小区环境面貌。2022年,三林苑居民区依托参与式社区治理,发动物业、业委会、居民骨干等多元力量,对长期被侵占的架空层开展集中整治行动。短短两个月内,占地22500余平方米的482间架空层全部完成清退,恢复了原始结构。以此为基础,由三林苑党总支牵头,利用各类议事平台,全程让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更新之中。社区先后召开楼组、党员、居民议事会共计20多场,最终这些架空层完成了空间改造,成为老百姓点赞的多功能休闲空间“林苑小舍”。让更多的社区“能人”、志愿者和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东明路街道从探索社区规划师起步,逐步培养起了一批社区治理师,参与范围也从单一的绿地改造,拓展到空间利用、设施整新等各个领域,汇解治理难题,共同治理、共护家园的理念生根开花,形成了一套参与式社区治理的东明范式。根据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的观察,东明路街道以开展参与式规划为切入口,通过从参与式规划到参与式治理的实践探索,使得治理主体更广泛、治理内容更全面、治理途径更多元、治理项目更丰富。为推进围墙内居民区的参与式治理,该街道还孵化了全市第一家规划类在地社会组织——“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深入推进规划师工作坊赋能培训及相关社区规划提案的形成。中心理事长朱月月表示,今年推出了“东明72变”计划,引导社区居民儿童关注社区问题,提出有效建议,落地可行方案,共享美丽社区环境,共建韧性社区文化,共创美好社区文化,“上半年,我们就拿出来55个提案议题,举行了12场居民自发的沟通会议,28个线下社区调研。”这支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队伍正在为社区治理注入一股年轻活力。
搭组织建阵地,治理触角延伸至街区从围墙内的社区,到围墙外的街区,东明路街道探索参与式治理的脚步还在持续提速。“开放式街区的治理难度其实会更大,如何激发沿街商户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根据不同街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治理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在唐有财看来,通过搭建有效的组织和阵地,东明路街道已经率先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据介绍,东明路街道辖区内共有商业道路11条,包括2个商业综合体,1044家沿街商户。为进一步服务商户,凝聚力量,构建街区治理共同体,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迭代升级“1+4+X”街区治理模式,构建1411街区治理架构。“1”即:发挥党工委统领作用,成立东明路街道街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4”即:将街道商业街区划分为4个片区,根据商业分布和街区特点,划分片区,细化工作举措。“11”即:将街道11条商业道路,按路段分别成立党建联盟,并在每条道路成立若干个自治小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街区“居委会”,全新的街区治理工作站已经配备了若干名专职社工,将打造一站式服务阵地,囊括需求联络点、街角会客厅、综合服务站、街区宣传窗等功能。同时,该街道还与第三方合作,孵化培育了民非组织——汇明心街区发展服务中心,构建“街区共生联盟”,通过常态化、组织化、制度化的方式,招募在地商户、居民、学者等多方力量,推动街区6项共生计划,鼓励商户长效参与。例如,在灵岩南路,通过商户、居民共创的方式改造多个共享空间,营造美好街区新地标。提升街区治理工作站和街区发展中心空间功能,整合凌六、健康生活馆、屋顶花园等多处共享区域,为街区商户提供商务洽谈和活动的美好空间。沈春雷也表示,“我们要在更好兼顾差异性、增强参与性中,让党建引领的效应更突显、成果更丰富,想方设法地满足群众对于城市更新、家园美化、服务升级的民生期待,把更多群众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画好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为一流治理引领一流发展创造更多东明经验,为建设人民城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增添新的注脚、创造新的业绩。? ”
作者:唐玮婕 周家琪编辑:商慧责任编辑:戎兵*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