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近位于杨浦区五角场“88岁高龄”的江湾体育场,会不由自主被它的大门所吸引,中国古典样式花纹装饰的三孔拱门简洁又不失庄严,浅色人造石的材质让人顿生亲近之感。正中拱门的上方,镌刻着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题写的“江湾体育场”几个大字。让我们从江湾体育场的发展一窥上海体育场馆百年发展的曲折历程。
旧上海市运动场(即江湾体育场)是旧上海市政府《大上海计划》的重要大型公共建筑,1930 年夏,由留美归国设计师董大酉主持设计,1933年动工,1935年建成,其规模长期“独步远东”,曾有“远东第一体育场”的美誉。其建筑风格延续了当时“新民族形式”特点(典型代表还有南京中央体育场即今南京体育学院),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采用传统建筑的局部构件和装饰花纹,兼顾建筑的现代功能和传统的民族风格。
旧上海市运动场由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三大建筑组成。体育场的设计由简洁的几何体组成,显得利落大方。体育场田径场参照欧美早期场地长度,周长500米,8条跑道,东西两边各有一跑道,约长200米。观众容量为4万座位及2万立位。散场时,观众可通过34处门道,在5分钟内迅速退场。看台东西两侧司令台设计成三孔券门牌楼式建筑,三座人造白石大拱门高达8米,围墙用红砖砌成。为了兼顾实用性,体育场底层设6米宽的回廊一周,设置了商店、办公室、记者室、餐室、贵宾室、运动员休息室等功能性用房。
体育馆采用当时世界领先的三铰拱钢架结构,钢架的跨度创造了近代中国建筑结构之最,建成至今80年主体结构仍能正常使用。体育馆穹顶设固定排窗和可开启的八角小窗、方形窗,方便空气流通和采光。体育馆按照篮球比赛需要,地面采用枫木铺设,馆内铺设暖气。
游泳池大门建筑用红砖砌筑墙体,用人造石作为勒脚和压顶。泳池采用当时先进的水过滤系统,每6小时内循环一次。池内安装灯光照明,方便救生和夏令夜游。
两馆一场均饰有中国传统式样的花纹,做法和色彩、形式互为呼应,同时董大酉采用了局部点缀中国传统式样的小构件(如体育场的旗杆插)、线脚等方式来体现民族风格。
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光线对于运动员的影响。下午三点后,由于与太阳光线成直角,体育场两边的方向的球员可以不用受阳光刺激。游泳池(当时为露天)是南北方向,比赛时南北往返,运动员也不会受光线影响。体育馆为东西方向,下午三点后的阳光直接照射在北部看台,而不会影响球场。体育馆还设置了较为先进的取暖设备,保障运动员取暖。
1935年,旧上海市运动场竣工,是当时远东设备最完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当年举办了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远东运动会等大型运动会。
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体育场沦为侵略者的军火库,抗战胜利后继续将此作为军用。1946年12月7日,因搬运炮弹时操作不慎引发了爆炸,“运动场尚存一半:东西司令台皆全部炸毁,南看台被炸成缺口,北看台完整无恙。”
1952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江湾体育场主体建筑进行了整体修复。1953年上海市市长陈毅亲笔题词“上海市江湾体育场”。
1954年,江湾体育场正式复出对外开放,举行了与前苏联足球队的友谊表演赛。
1960年,江湾体育场成立上海市体育学校,上海足球一队、二队、青年队,男女手球队、棒球队、击剑队、柔道队和空海模队等专业队伍长期驻训。同时还开办了江湾青少年体育培训学校,为足球、乒乓、田径、棒球、射箭等项目培养后备人才。
江湾体育场得益于综合性场、馆、池、赛场齐全的独特优势,完备的体育设施和优越的看台环境,每年在江湾举办的足、篮、排、乒乓、体操等重大赛事不下几十场,其中有不少是世界级著名运动队。
198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江湾体育场进行。为了满足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场内跑道从旧时的黑色煤屑跑道,改成先进的红色塑胶跑道,由于制作工艺要求高,时间又紧,江湾体育场职工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两台粉碎机,然后将红色的砖块粉碎成与原跑道煤屑一样大小的颗粒,再将红色颗粒厚厚一层铺撒在跑道上,最终成功达到既省钱又有很好视觉效果的目的。火炬台的制作也出自体育场职工之手。
上世纪80年代,江湾体育场利用周边空地,兴建了造波游泳池等游乐设备,到了周末与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1989年江湾体育场被上海市政府设立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江湾体育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修复。通过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主体建筑——运动场、体育馆和游泳池重现昔日光彩。
2007年,世界夏季特别奥运会闭幕式在江湾体育场举行。2013-2015年,江湾体育场连续举办三届亚洲极限运动锦标赛。
2017年至2019年,在江湾体育场,连续三年举办澳洲橄榄球上海分赛场。
今年,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名单出炉,全国共有100个项目入围,上海12个项目名列其中。上海江湾体育场榜上有名!今天的江湾体育场,已经成为申城市民健身的好去处。
来源:上海体育场馆
部分图:《上海市体育场设计概况》、《中国建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