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良种运输的频繁,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日益增加,已成为我省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加强对小麦种传和土传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原因1。氮肥的不平衡施用,尤其是氮肥的不平衡施用,有利于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发生。早播、大播量有利于纹枯病、全蚀病和线虫病的发生。
二是小麦连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导致土传病害在土壤中积累,使小麦根系处于易发病环境,增加发病几率。
3.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大量未经处理的小麦病害残体直接混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病原菌数量迅速增加且分布更加均匀,非常有利于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黑穗病等病菌的传播,使得土传病害由点及面,由零星发生变为大面积复发。
四、种子生产运输秩序混乱由于一些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植物检疫意识淡薄,擅自在小麦丝黑穗病和全蚀病发生地区繁育小麦种子,或从疫区调运小麦种子,导致小麦丝黑穗病和全蚀病迅速蔓延,危害日益严重。
5.目前的种衣剂质量差,防效低。据农业部近两年的抽查,国产种衣剂的合格率在70%左右,从市场上抽取的样品合格率不足30%,不合格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甚至为零。
6.农民防病意识薄弱,只重视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对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的防治认识不够。他们只用农药拌种或用劣质种衣剂拌种,甚至在白子播种,导致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综合防治技术小麦种传、土传病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同时加强检疫控制,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导,协调运用多种措施,有效控制此类病害的发生。
一是植物检疫育种小麦种子必须在播种前15天向检疫部门申报,育种材料必须进行检疫消毒;严禁在发生全蚀病、黑穗病等检疫对象的地区繁育小麦种子;未经产地检疫合格的种子,不得在生产中推广使用。对违反植物检疫法规,擅自繁育、运输、经营小麦种子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小麦检疫性病害的传播。
二、农业防治(一)抗病品种的选择。在全蚀病和纹枯病多发地区,应种植豫麦18、豫麦49、新麦11、周麦18、高优505、矮早4110等抗性品种。(2)作物轮作。在小麦全蚀病再次发生的地区,应改种非禾本科作物,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充分发挥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拮抗作用。(3)精细整地。实施深耕、精耕、细耙,提高播种质量,促进小麦壮苗早发育。(4)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施小麦专用配方肥,避免病残体偏施氮肥和有机肥。(5)加强管理。避免早播,合理密植,返青期适时中耕,促进小麦根系发育
四、化学防治(1)用化学药剂拌种。在全蚀病再次发生的地区,用12.5%全蚀净或2.5%氯己定,每20毫升拌入10公斤小麦种子,对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为90%。用3%魏奋丹20毫升或2%立克秀15克与10公斤小麦混合种子防治小麦丝黑穗病,防效达90%。在纹枯病、根腐病多发地区,用2.5%死力10毫升或3%福威丹20毫升混播10公斤小麦种子,入冬前防效达80%。在锈病易发区,入冬前用20克3%魏奋丹或3%立克秀混合10公斤小麦种子。在小麦孢囊线虫病严重的地区,3%克百威悬浮剂混10公斤小麦种子也能防治地下害虫。(2)用化学药品灌根。小麦返青期,在全蚀病和纹枯病多发地区,每亩用12.5%烯醇40克或20%三唑酮100毫升,用水50公斤灌根,可防治多种土传病害,还可防治白粉病和锈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