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玉米叶疾病,如大叶枯病和褐叶枯病特别有害。
玉米叶枯病在东北、华北等春玉米主产区发生早,蔓延快。大部分地区复发情况明显,严重地区病斑已达上部叶片。7月中旬以来,该病在黑龙江省可见,中西部等玉米高产地区病情急剧上升。在最近的调查中,发病地块的病株发病率一般在5%-35%,肇州一些严重地块的病株发病率近80%,病斑已蔓延到中上部叶片。吉林省面积1800多万亩,中间的梨树和公主岭病情严重。辽宁省北部和中部病害较多,一般地块的病株率为30%-50%,重复地块的病株率为50%-70%,彰武、昌图县部分乡镇病株率高达100%。内蒙古通辽、赤峰、兴安盟、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发病,面积370万亩。山西省7月初在田间发现该病,近期流行速度加快。全省已发生423万亩。一般田间病株率20%以上,病叶率50%。每片叶有2-3片病叶,部分轮回田的病叶已扩展至三片。该病在河北省北部和西部发展迅速,承德县平均病株率为45%,最高为100%。以上省份的田间和品种差异很大,先玉335最严重。
玉米褐斑病在华北等地较为常见,长势差,抗病性差,除肥,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河北、天津、北京、河南等省(市)春玉米平均病株率分别为6.5%、10.0%、9.3%、3.1%,河北、北京最高病株率分别为48%、95%。河北和北京夏玉米平均病株率分别为6.7%和18.8%,最高病株率分别为30%和32%。
弯孢菌叶斑病在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零星发生,在河北省承德县发病率为1%-2%。小叶斑病和灰叶斑病分别在黄淮海和西南地区发生。
(2)粘虫、玉米螟发生危害范围大。
二代粘虫在我国东北、华北、黄淮、西南、西北地区广泛发生,面积达6495万亩,为2001年以来最高。其中东北、西北、西南地区有高密度田,每百株虫量一般为30-100只,最多200-500只。
头,当地经常性场高达2000-5000头。7月下旬以来,东北、华北、黄淮部分地区出现第二代粘虫成虫高峰期,各地灯光或杨树枝条诱蛾累计量明显高于往年和去年同期。其中,山西省成虫站多,蛾类数量高,全省14个中心预报站诱蛾数量比上年增长5倍,比近5年平均值增长近4倍。7月底,辽宁、河北等地开始出现卵,第三代粘虫明显再现。
玉米螟在一些地区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玉米螟累计发生面积1.61亿亩。玉米螟造成的危害在东北地区最为普遍。吉林地区平均每百株昆虫数量为8只,最高为26只。黑龙江和吉林的受害率最高,分别为44%和14%。在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受害株率一般为2%-12%,每百株虫数一般为5只;在云南、河南和新疆,当地最高受害率分别达到45%、60%和26%,最高百株虫量分别为800只、75只和37只。
(C)一些地区的玉米顶腐病和矮花叶病及虫害。
玉米顶腐病在河北省部分晚播春、夏玉米上发生,且发生较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