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玉米种植者报告了严重的茎腐病。原因是夏玉米种植区普遍高温多雨,经常有暴雨晴天,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该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一旦发病就很难治疗。
玉米茎腐病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性的,最典型的症状是病部变软,腐烂发臭,然后从茎基部向上蔓延;另一种是真菌性的,由甜瓜腐霉引起,俗称青枯病。
细菌性茎腐病
症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前开始出现。起初,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上出现不规则的渍水病斑。在侵染茎心叶的过程中,生长点组织坏死腐烂,心叶青绿萎蔫,容易拔出。最后,患病的植物组织变软,腐烂,发出恶臭。
病原菌在田间病害和残体中越冬,第二年随气流和风雨传播。高温多雨,潮湿闷热,叶鞘积水,最利于细菌感染。玉米在60 cm高度时,组织比较嫩,容易发生这种病害,虫害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同时,玉米连作地土壤中存在大量细菌,由于局部势低或排水不畅、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氮肥施用过量等原因,容易引起该病。
溴菌腈可用于防治初期,严重时可直接拔除并在田间销毁。所以重在预防,建议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播种时可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用量的0.2%拌种,或用5%护根剂按种子用量的4%拌种。
真菌茎腐病
症状玉米真菌性茎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症状高峰期一般在乳熟后期至蜡熟期。起初,病株表现为萎蔫,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蓝灰色干燥,表现为青枯病症状。有些病株出现急性症状,即在乳熟或蜡熟末期整株突然枯萎,没有明显的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情况多见于雨后晴天。病株的根和茎基部中空柔软,遇风易塌陷。折断后茎的果肉组织可褐变分解,须根减少,容易拔起。果穗下垂,茎秆柔韧,不易折断,籽粒灰暗,排列疏松,易脱粒。
病因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是由于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或肥力差,天气过干或涝,土壤中除草剂残留过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势弱,抗病能力降低。玉米临近成熟发病一方面与品种本身的抗病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高温多雨天气有关,尤其是大雨中突然转晴。过量施用氮肥、过度密植、封田以及对植物的各种伤害都会加重病情。玉米连作地,土壤中病原菌积累量大,病害严重。低洼积水的玉米地也容易发病。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焚烧或高温施肥,减少田间初侵染源。合理密植,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钾肥。采用高畦栽培,严禁漫灌,雨后注意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积水。及时中耕松土,避免各种伤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