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富来
时光倒回千年,在婺源浙岭之巅,有一方姓老妪,她无儿无女,以茶为伴、以水为侣,每天为过往行人烧茶倒水,心涵雨露、分文不取。
在她去世后,每当行人路过岭头她的墓前,都会捡拾一方石头堆在她的坟头,怀念她的高尚品格。久而久之,坟头越堆越高,不仅成了“堆婆冢”,还留下“堆婆古迹”碑,传下“方婆遗风”典故,成了“古道热肠”的最美诠释。
明人许士叔曾过此地作诗《题浙岭堆婆冢》,留下了“乃知一饮一滴水,恩至久远不可磨”的佳句,为人铭记、传诵。
据“堆婆古迹”碑载:“婆姓方氏,五代人,岭上烧茶济众,殁葬此。行人拾石堆冢,以报其德,故名‘堆婆石’。”这块立于清代道光壬午(1822)的碑记,由里人詹玧志题,万善庵主持僧善庆立。
浙岭作为婺源古道的代表,因方婆而更具人文关怀、更有人格魅力。
清道光《婺源县志·山川》载:“婺之壤,则山踞八、九,水与土逼处其间,才一、二耳。”
正是这样东、北、西三面多崇山峻岭、茂密森林的地形地貌,让婺源一度是自安自守的“桃花源”。
东晋以后,在北方政权的更替动荡中,中原士族纷纷举族南迁,婺源因山重水复、易守难攻,成了理想的避难所和归隐地。
士族南迁和当地人繁衍,久而久之,婺源村落不断增多,婺源古道不断延伸,形成了徽饶古道、郡县古道、婺休古道、婺浮古道、婺德古道、婺乐古道、婺化古道、婺祁古道等八条古道“八仙过海”的格局,还有其他古道星罗棋布。
在婺浮古道上,为避难而来的唐末(昭宗)皇子改“李”姓“胡”,取名昌翼,衍生了中国“明经胡氏”发源地考水村。
胡昌翼“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尤邃于《易》”,人称“明经翁”。其后世子孙以经学传家,称其族为“明经胡氏”,生聚教训、薪火相传。
在婺休古道上,黄庭坚到婺源登龙尾山、访龙尾砚,写下了千古名篇《砚山行》。“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
《砚山行》道尽了歙砚原产地的山川如梦、石贵如金,令人拍手称绝、畅快淋漓。
在徽饶古道上,岳飞领兵征讨李成路经甲路时,见此地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百姓宰猪担酒犒迎三军,顿生感慨,即兴吟下了“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争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的诗句。
在婺德古道上,流传着诗仙太白过境的故事;在郡县古道上,颂扬着朱子返乡省亲的故事;在婺化古道上,讲述着清官海瑞查案的故事……
婺源古道,青石筑砌,光鲜亮丽。如果说砚台雕刻师是在歙砚的方寸间“绣花”,那么古道铺路者则是在山川的广袤里“织锦”。
民国三年(1914)四月,黄炎培先生来到婺源,在考察日记中如是赞叹:
自入婺源,道皆铺石。无一石倾欹,无一步臲卼……叹庐山莲花洞牯岭间,竭租界七国之力以成,未能及此也。
百年前,黄炎培先生的考察日记,为婺源古道绘就了细致传神的“肖像”,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婺源古人铺路筑桥很讲究取石、运石、砌石、护石之道,开凿之间、礼仪之中,满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计浩大之工程,恐难成于独力,需若般之费用,实有望于众擎……”修建婺源古道,非举全县之力不可。
明万历年间,婺源知县谭昌言捐俸银、募资金,调工匠、劈山石,立志开凿通往休宁的金竺岭。后任金汝谐、赵昌期二知县,继承谭昌言事业,续工六载终建成。为铭记谭昌言的功劳,婺源人称此岭为“谭公岭”,千载流芳。
受朱子理学影响,婺源百姓讲究“忠孝节义”,铺路筑桥是“青史留名”的共同追求。
享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美誉的中云镇坑头村,曾定下一条村规:凡族中各堂各房中出了一名七品以上官员的,可在村中溪流上架一座石拱桥。
后来,这个不过百余户的小山村,石拱桥竟存有29座之多(另有石板桥14座),造就了石拱桥群的人文奇观。
千百年来,婺源山水之间,官修民助、善士修路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历史上,婺北通源村有位做茶叶生意的商人,他外出经商多年未归,但年年往家中寄钱。他的妻子在家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盼夫归。
她是个极省俭的人,丈夫寄来的每块银洋都不舍得花,而是全部积攒下来,以备等到丈夫归来,再用这大笔钱建豪宅、修祠堂。
谁料,数十年后,这位妇人并未盼得丈夫归来,而是接到了丈夫的死讯。
绝望之下,她把所有积攒都拿了出来,用于修建横龙冈古道,每步台阶一块银洋,到底花了多少银子,谁也说不清。
这个凄凉而感人的故事,诠释着婺源女子的坚守、开明与大义。
“大路间的叫路亭、桥上的叫桥亭、山岭中段的叫腰亭、岭脊上的叫岭亭、村口的叫水口亭……”
婺源古道上,一个个茶亭里,那四季不断的姜水、茶汤,是情暖人心的甘露,是淳朴民风的缩写,是方婆遗风的延续。
为保古道茶亭正常运转,婺源古代有经官府批准设立的茶田、茶地、茶林等,让烧茶人管理经营,良性循环。因此,婺源不少村庄还以“茶、亭、田”命名。
“茶坑、七里亭、梅田……”一个个村庄就是一道道港湾,在无数旅人心中构筑起了温馨的家园,归程的希冀。
婺源古道上还有不少“禁岚培岭荫”等生态保护自治禁碑,让丰茂的林木守护着古道的安全,呈现出“落花啼鸟山逾寂,片石长松画不如”的美丽景观。
行走婺源古道,时常还能看到野鸡、山麂、茅兔……飞瀑与林木的完美结合,也造就了小气候。迈步溪头乡塔岭古道,由于有百丈冲瀑布,即便是在酷暑时节,这里也雨雾蒙蒙,让人感到清凉神爽。
沱川月岭、坑头和睦岭、岩前长溪岭,一条条古道在密林中延展,山风徐徐、密林漫漫、绿意盈盈,旅人行走,即便是炎炎夏日,也难见汗珠。
漫步赋春镇梅岭古道,途经积庆亭、桂芳桥、悦来亭等桥亭。南宋丞相马延鸾、清朝科学家齐彦槐等沿着此道进京赶考,无不功成名就。
婺源一条条古道故事、一处处桥亭名称,就是一本本活教材,教育人们积德行善,祈祝学子进士及第,劝诫官员清正廉洁。
藏在“古道婺源”里的人文基因,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指引人们沿着“君子之道”走下去,正道直行、行稳致远。
来 源:上饶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