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富来 吴进开 本报记者 陈绍鹏
“开展义务植树,我们义不容辞。”今年婺源县生态林场组织50多名“林长”和干部职工,开展场外造林补植工作,共栽植楠木、枫香、木荷、檫木等苗木1.67万余株。近年来,该林场累计开展场外造林补植2800余亩,林业生态产品总值逾1亿元,被列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获评“全国十佳林场”和“国家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这是婺源实施“林长+场外造林”工程,催生绿色财富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婺源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400余人,组建林业监督员、专职护林员队伍340余人,实现了“每片林地都有林长”。同时,开展场外造林补植工作,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3.67%。
“林长+场外造林”培育森林景观
“骑行在‘彩色森林’中,身心舒畅、神清气爽。”在婺源月亮湾“彩色森林”片区户外骑行的浙江游客张俊点赞道。
近年来,婺源利用国有林场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发挥三级“林长”力量,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提升暨彩色森林“四化”建设工程,涌现了全国“最美森林民宿”、全国“最美森林古道”等一批森林旅游景观。
“我们以‘印象婺源花中游、层林尽染秋同行’为主题,以‘添春韵、补秋色’为目标,为发展全域旅游贡献森林力量。”婺源县林业局负责人吴进良介绍,该县在建设彩色森林的同时,通过人工培育大径材、人工演变天然林和“择伐+补植珍贵树种”等方式,培育生态功能更好的高大乔木森林,形成了复层阔叶混交景观林,打造了森林旅游“加速度”。同时,婺源长期禁伐天然阔叶林被列入全省生态文明地方特色改革案例。
“林长+场外造林”创建示范基地
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郁郁葱葱的水口林,是蓝冠噪鹛栖息繁衍的“安乐窝”。
婺源创新“林长+警长+检察长”协调机制,修复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3千米月亮湾岸线、3公顷裸露湿地,建立7个小微湿地等,使得蓝冠噪鹛繁殖点从最初的4处增加到了10余处,创建蓝冠噪鹛保护示范基地,成了全球仅剩的蓝冠噪鹛栖息地。
除了保护“一只鸟”,婺源还呵护“一片林”。“眼下,我们正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了省级林业生态示范基地1个、省级林业生态示范村2个和乡村风景林示范村16个。”吴进良介绍,婺源还完成了新一轮古树名木调查试点工作,对境内13221株名木古树全部进行了挂牌保护和建档管理,并对辖区60株国家一级保护古树进行了重点保护,其中三株古树获评上饶市“十大树王”。
“林长+场外造林”促进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通过“林长+场外造林”,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打造了蓝冠噪鹛科普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步道等一批生态景观,吸引了观鸟客、休闲客等纷至沓来。2023年,人口仅有500多人的石门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发展特色民宿和农家乐20多家,带动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观鸟饭”“旅游饭”。
婺源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涌现了曹门村“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村”、小沱村“千亩香榧林”、许村镇“灵芝康养园”等涉林项目。同时,在三级“林长”的鼓励引导下,全县建成经济林5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苗木花卉基地1万亩、毛竹林21万亩、油茶林10万亩、有机茶园18万亩等,发展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97家,促使林下经济从业群体近10万人增收致富,先后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中国林草产业创新基地”。
来 源:上饶日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