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城之下》为啥这么好看?中式美学、绝妙讽喻、步步悬疑、细节巧思
扣人心弦的古装悬疑剧《繁城之下》已经大结局,实话说真没看够,我已经开启二刷了。该剧之所以好看,是剧情、美术、摄影、演员、导演、编剧、配乐等各方面一起作用,才呈现出如此有质感的一部优秀古装短剧。
追《繁城之下》,主打一个“赏心悦目”
剧中的明代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苔痕古朴的青砖小路,墙皮斑驳剥落的窄窄的胡同小巷,冷捕头家绿树掩映、院落小巧雅致,陆府亭台楼阁、水榭假山、曲径通幽,尽显江南园林之美。
露珠查了一下,该剧主要是在横店拍摄,但实景拍摄却是在江苏无锡的惠山古镇。名列“江南四大名园”的无锡寄畅园,正是位于惠山古镇内。所以,很可能该剧中陆远暴陆府的取景地,就是在寄畅园。
有去过寄畅园的亲可以留言说一下,看我的猜想对不对。
江南的山水园林之美,辅以该剧的古韵清冷影像色调,营造出一种中式古典美学的江南水墨图景,而不同的故事场景,采用不同的打光、色调、风格,打造出契合当时角色心境的画面,人、景、故事三者融为一体,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而日常穿梭在窄巷街市的那些普通百姓、贩夫走卒、文人墨客,街市上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又体现出明代江南县城的繁华富庶与市井烟火气。
该剧的服化道也非常用心与考究。故事中虚构的江南“蠹县”,从衙门的官员衙役,到举人员外仆人教书先生,再到各行各业的平民百姓,以及翠花楼的妓女老鸨和龟奴等,其服饰打扮都与各自身份地位完美契合。
据剧组介绍,该剧编剧(同时也是导演)与其他主创人员,通过查阅大量的明代各个时期的史料书画等记载,细细勾勒出了该剧的群像人物画面,例如,该剧中的捕头与捕快的服装,面料中融入了水墨质感,利用服饰上的配件挂饰腰带等细节,来区分他们之间的等级。
在此想感叹一句,咱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中式传统美学太美太有意境了,我真是不懂为何有些古装电视剧,非要舍弃中华传统美学,去学习那些不伦不类的邻国的所谓“时尚”美学。要拍古装剧的,都应该好好跟《繁城之下》《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样的优秀剧,好好学学怎么营造出中式美学之古韵。
追《繁城之下》,感受和品味剧中的隐喻、讽刺意味之妙
首先,该剧的剧名,“繁城之下”,“繁城”代表蠹县是一个繁华的江南小城,是表象;而“之下”则说的是内核,在这表面的繁华红尘之下,官府贪赃枉法(陆直火烧陆府后,仅凭借一封假造的遗书与赵举人的人证,就轻易说服了县令相信这个离奇的故事,实则最起作用的,还是陆直许诺的“孝敬”银子),恶人坏事做尽却逍遥法外,每一个小人物在看似平常的外表下,也都掩藏着不为人知的贪欲、怪癖与人性的幽暗,以及小罪大恶。
其实该剧还有一个剧名《青蝇宴》。“青蝇”就是指绿头的大苍蝇,青蝇一词,语出《诗经·小雅》,是一首讽刺当权者听信谗言、祸国殃民的诗。唐伯虎的诗《东坡小像》中,也有一句“乌台十卷青蝇案”,暗指苏东坡的冤案是因人进谗言造成的。
编剧王铮一开始起的这个剧名,一群“青蝇”在举行盛宴,在隐喻和讽刺力度上,其实比“繁城之下”要更强更明显一些。
其次,剧中的地名、经常出现的一些动物特写画面也暗藏讽喻。
该剧的故事发生地是在“蠹县”。“蠹”是指蛀虫,引申比喻祸害国民的人和事。
该剧中还出现了一个蟊县。“蟊”本义是指蝗虫,引申为祸害国民的人或事。
还有蠹县的邻县,也是带个“虫”字底,具体是哪个字我忘了。
该剧出现的所有县城都带“虫”,说明蠹县的腐朽不是特有,而是明代世态下的一种普遍现象。
该剧中还时不时会给一些动物、虫子一个特写,例如蛤蟆、蝗虫、老鼠等等,这些虫子动物都是害虫、害人的动物,讽刺剧中人物以及剧中现实也是一绝。
追《繁城之下》,双案交织,悬念蓄势,一步步达到悬疑高潮
既然是悬疑剧,故事的悬疑性与吸引力,自然是第一重要的。
《繁城之下》采用双案交织的叙述方式,由现案一步步牵扯出20年前的旧案。
开篇就以冷捕头的被害,以及凶手在现场故意遗留下的一句《论语》中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将观众的好奇心吊起。
接下来,“破案三小只”查案,看上去多了许多闲笔,似乎剧情没有那么紧张了。但随着下一位被害者的出现,悬念又进一步拉紧。
普通悬疑剧一般都是先紧后松,开始以一个案子的紧张感,拉紧观众的注意力,但到了后期情节却越来越松懈,后继乏力。
但《繁城之下》却做到了将悬念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繁城之下》的破案过程,就像百川入黄河,一条条小溪流,有的急有的缓,有的清澈见底,有的浑浊不堪,先后汇入了大河之中。等到水势势头蓄满,口子突然收紧,然后又突然开闸,于是,河水争先恐后奔涌而出,动人心魄。
该剧开始几集的“闲笔”颇多,直到少年陆直的出现,剧情开始跌宕起伏,到20年前陆直被陆远暴痛打,以及20年后冷桂儿、曲三更他们悬赏找线索,案情的线头开始一根根显露出来,两个案子渐渐紧密合拢,于是,20年前纵火案的真凶与20年后连环杀人案的真凶,就都暴露了出来,该案的剧情也一下子达到了高潮。
至此,再回头看开始时那些“闲笔”,这才发现闲笔不闲,都是前后呼应、提前埋下的伏笔。
追《繁城之下》,体味诸多细节之妙趣,感受到编剧巧思
大结局之后,我开启了二刷,目前二刷也已刷完了一遍。好剧值得二刷三刷,因为第一遍看时,急于知道后面的情节,所以有一些细节就忽略掉了,或者来不及细细回味,二刷则可以弥补这一遗憾,会重新发现许多作者的巧思与细节的妙趣。
《繁城之下》,除讲述了一个20年复仇、追求公道与正义的故事外,还用大量的细节,揭露和讽刺了明代官场的贪污腐败与黑暗,还有许多细节,注入了编剧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感慨。
讽刺官场腐败黑暗的例子
例子1:冷捕头成为“二鼠三狼”的幕后保护伞,并且收受他们的好处费,冷捕头死后,易班头在暂管快班期间,就迫不及待地想捞钱。
例子2:宋典史当年的冤案。宋辰在毫不知情、完全无辜的前提下,就糊里糊涂被抓进了天牢,受尽各种酷刑,而且被屈打成招,由此害死了他的同乡好友。
例子3:陆家大火后,陆直自知一个小小书童,继承主人的巨额遗产太过离谱,肯定会受到县衙的阻止与调查,于是提前想好了办法,让赵举人替他作证。虽然赵举人帮他圆了谎,但县令依然觉得这个故事太过离奇,像说书人讲的书一样,若要细细调查,其实不难发现陆直他们纵火的破绽。
但,一是有冷捕头这个朝廷的蛀虫在内照应说好话,二是县令被赵举人吹捧了几句,就飘飘然了,而且也不愿意受累调查,再加上陆直当场许诺愿意好好“孝敬”县太爷,县令得了好处,于是就把这样一桩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继承案子给轻松处理了。
对传统文化与历史名人的热爱与巧思
剧中的宋辰冤案的经历,是化用的历史人物唐寅(唐伯虎)的真实历史经历。宋辰所作的两首诗,也是化用的唐伯虎的诗。不过化用得妙,个人很喜欢《杏花仙子歌》中的那句“且舞且歌且零落,不悲不怨不流连”。
还有连环杀人案现场遗留的那一句句《论语》名句,都与被害人所犯下的罪行以及他们的身份息息相关,十分贴切。
剧中的忠爷是个手上沾满了鲜血、心机城府很深的大盗。但你能想到他竟是一个雕版印刷爱好者吗?
陆不忧无意中发现了忠爷的密室,就是这个密室救了小宝子一命,也给了小宝子替陆不忧复仇、寻回一个公道的底气与资本。
忠爷,竟然把当年陆远暴分给他的五箱黄金,都一块块地刻成了雕版,还自行印刷论语,并且还写日记写回忆录,记录自己与陆直的阴谋,记录自己与陆远暴的过往。
因此,我有理由怀疑,忠爷除了装哑巴之外,他之前还假装是大老粗不识字,其实,他的文化水平应该比陆直要高得多。不然,单凭他跟陆直学那少量的字,他能刻得了版,还有兴趣搞什么雕版印刷?
很喜欢这种有大量留白的剧,因为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补齐那些剧中没有说出的东西。而且见仁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就《繁城之下》的剧情密度来说,若是让一般的古装剧拍,早就给你拍成一部40集往上的长剧了。
也因此,这样只有12集的精短古装剧,才值得观众喜爱和珍惜。
结语:《繁城之下》好看,在于它的诸多优点,画面意境的中式美学,剧中案例细节的绝妙讽喻,步步悬疑、步步惊喜,以及大小细节的精妙巧思,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带有黑色意味的幽默感等等,这些优点共同汇聚成了该剧的看点,让这部剧既有悬疑剧的紧张感,又有让你停下来细细欣赏体味的乐趣。
这样优秀的古装悬疑短剧,请再多拍一些吧!
(文/第一滴露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