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梅
区级校园篮球联赛、校园足球联盟联赛收官不久,区级智力运动会又将于本月底拉开帷幕。松江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姚辉说,在松江,校园体育热浪早已掀起。近年来,松江区教育局联合松江区体育局,不断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区域体育品牌,推进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如今,以“关键领域寻求突破、体教融合深度推进、增值评价导向引领”为探索维度的以体育人的体教融合生态已基本形成。
突破创新引领融合
盘点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的松江小将身影,手球运动员朱世杰、田径运动员徐卓一等都是松江七中走出去的国家队队员。作为松江区体教融合试点校,松江七中被誉为体育现象级学校。松江七中副校长沈利介绍,得益于区级“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学校作为项目龙头,与全区中小学贯通,成为全区中小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5年来,该校共输送5名学生运动员至国家田径队、手球队、游泳队。而截至目前,松江七中共有12个运动项目23支运动队,注册运动员人数达400人,在上海同类学校中实不多见。
“松江七中现象”如何养成?“让体育回归教育,让教育为体育发展赋能。”松江七中校长丁玉给出的关键词是“突破”与“融合”。早在2012年,松江七中就创造性地设立了少体校体训班和松江七中体育特长班的学习训练融合模式,将学校竞技体育发展与体育生自身发展相结合。而今,十多年过去了,不仅全面实现了运动员与普通学生同学习,普通学生与运动员同锻炼也是常态。每天下午4时许,全校学生同步开启“运动模式”,教师也参与锻炼。“让运动员好读书,让读书人爱运动,动静相宜、和谐发展。”丁玉介绍,学校还构建了以“人人参与、人人完赛”为宗旨的校级阳光赛事体系。
特色项目全面开花
除了典型引领,近年来,区教育局联合区体育局明晰了足球、篮球、排球、手球、田径、水上、游泳、击剑、射击、射箭、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及大武术等项目的发展规划,合力扶持基地校、特色校、精英校、联盟校、国字号校等特色校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精品”“一校多品”。
在百年老校泗泾小学,击剑、射箭、田径等特色体育项目从一年级“小苗苗”抓起。年过半百的体育教师胡平是泗泾小学体育教研组的“老法师”。十多年前,他看着娃娃们在学校的田径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十多年后,不少孩子已经跑上了国家级比赛的赛道。今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期间,从电视上看到昔日带过的田径运动员谢冬生在赛场上披荆斩棘,胡平感慨道:“12年后的今天,看到你跑上了国家锦标赛的最高领奖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得以彰显。”
提起体育人才培养,胡平对自己的身份有清晰的定位,他说:“作为教师,我擅长的是教,赛场规则意识、比赛技能技巧等还得由专业教练员来指导。”这些年,得益于体教融合项目的开展,区体育局联合区教育局邀请高水平退役运动员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指导,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苗子从校园里冒头,走出松江、走向全国。
协同机制赋能发展
校园体育运动有声有色有成效,说到底是以体育人机制有保障。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介绍,布局体教融合“一条龙”项目之初,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是第一步。当时,区教育局不仅联合区体育局制定了《松江区关于加强体教融合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还建立了体教融合项目中心组负责制,从顶层设计上为提升学校体育发展软实力打通“主动脉”。
而今,在协同育人机制的引领下,除了校园体育课堂,每年寒暑假,都有一大批来自全区各校的中小学生体育后备苗子,活跃在各个集训基地。走出了一条从单个学校训练到区域多个学校联合训练,再到全区统一训练和外出封闭集训的新路子。“如此,既能让体育好苗子较快地提高专项技能,还能将暑假公益性体育活动与体育人才培养衔接起来。”陈小华说。
此外,各类区校级赛事活动也是推动融合的有效办法。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永介绍,近年来,区域层面的体育竞赛每年达18项,每年约有1.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比赛。去年起,松江还与上海棋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率先在全市开展青少年围棋运动技能等级测试,并在区内设立了围棋运动技能等级智能赛场。如今,以高中学校为龙头、10所中小学广泛参与的区级围棋运动“一条龙”体系已见雏形。
附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