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集体照的背后,是一群托起“雄鹰”的地上工作者。他们日夜待命,检查战机设备运行状况,保障战机飞行安全。
一道伤疤的背后,是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在绝处逢生时沉着冷静,用一杆机枪英勇对抗飞机、大炮。
一枚勋章的背后,不仅仅是荣誉,还有牺牲和伤痛。他们在枪林弹雨里,迎面而上;他们临危受命,与敌人斗智斗勇。
一面奖状的背后,是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他们坚守阵地,面对不断进攻的敌人与连天的炮火,不怕牺牲、顽强抵抗。
73年前的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
73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在奉的四位抗美援朝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
,时长02:51
一张照片:托起“雄鹰”
蓝永安,中共党员,在奉老兵,1933年出生于山西大同一户铁路工人家庭。1952年1月至5月、1952年11月至1953年7月,刚入伍参军1年的他跟随空军第15师两次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在此期间,担任战机地勤仪表人员,保障所在中队的4架飞机的仪表系统与氧气系统正常运行。他荣立三等功2次,荣获朝鲜政府军功章2枚。
“飞机上的仪表是飞行员的‘眼睛’和神经系统,氧气系统更是飞行员的‘呼吸系统’。”对于战斗机而言,机上仪表运行情况的正常与否决定了飞行作战的顺利与否。蓝永安所在的特种设备小组,负责维护保障战斗机设备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他所负责的仪表、氧气系统,还包括电气、无线电等设备。
即使不是上阵迎敌作战,蓝永安与其他特种设备小组成员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时刻牢记“故障不过夜、故障不上天”的口号,千方百计保证任务完成。在一次排除氧气漏气故障时,由于过于聚精会神,蓝永安的左手手指长时间紧靠在冰冷的氧气管上,生出了一连串水泡,他笑着回忆说,“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困难,也不觉得苦。”
“正可谓是‘一年成军,三年成名’。”回忆当年空军战友的辉煌历史,蓝永安的眼中仍闪烁着点点星光。抗美援朝战场上,这些出身陆军的空军战斗人员,飞行经验并不多,飞行技术也并不成熟,面对强大的敌人,靠的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心与坚强的意志。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蓝永安所在的空军第15师打掉了两名美国王牌飞行员,其所在的中队仅凭4架战斗机,击落敌机10架、击伤4架,战绩斐然。
一道伤疤:机枪对飞机
高秋根,中共党员,1933年出生,上海奉贤人。1950年11月,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他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一名机枪手,在朝鲜战场上待了4年之久。因击落敌人一架飞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
“作战条件相当艰苦,武器装备较差。我们一个步兵班里头,一支机枪、两支冲锋枪、几只手榴弹,就这么点点武器。与敌人相比,火力相当差。他们有飞机、有大炮、有坦克。”在面对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时,高秋根与他的战友从未退缩,相反,与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
在1952年的一场阻击战中,敌人驾驶飞机轰炸我方阵地,汽油弹在高秋根的眼前掷下,霎时周围一片火光,阵地上的伪装被悉数烧尽。前线部队在撤退的过程中暴露了行踪,被敌方侦察机侦获,为掩护部队撤退,高秋根所在的机枪连随即向这些“空中强盗”扫射。这一战,从晌午打到了日落,直至敌人撤退。
同其他战士一样,高秋根在战场上受了伤。仔细观察他的左耳,会发现耳垂部分缺了一块。造成这道伤的正是那场高秋根荣立三等功的战斗。
1952年,敌人突然派出十几架飞机进行轰炸,企图封锁我方阵地。炮火连天中,突然一颗炸弹在高秋根近处落下,还没来得及庆幸原以为会炸开的炮弹“哑了声”,敌人的一发子弹不偏不倚射中了高秋根手中的机枪,他的耳朵也被弹片炸开了一道口子。身体受了伤,手中的机枪却不敢停下扫射,只听“轰”的一声,在凝心汇神间,高秋根将敌人的飞机稳稳击落。
一枚勋章:深入虎穴探敌情
杜志才,中共党员,1933年出生,上海奉贤人。1951年1月,他与村里的7位年轻人一起,报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离乡别亲,奔赴朝鲜前线。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杜志才一共立下过3次三等功。第一功是1952年俘虏敌兵,提振士气;第二功是1953年深入虎穴,巧探敌情;第三功是1953年跨过雷区,攻打高地。
对于杜志才来说,影响最深刻的是1953年7月上旬的那次立功。正值夏季反击战役,杜志才随部队在金城一带进行反击,攻打敌军据守的171高地。
谈及这场战役,杜志才不禁眼眶湿润,捂胸哽咽,一手紧握成拳,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我们一个连上去,一排剩下2个人,两排、四班、五班上去都没有了,有的死了,有的伤了。我带着六班冲上前,到了上面,只剩下6个人,迎面遭遇敌方机枪扫射……”奉贤的许多战友都牺牲在这场战役中。
为了减少伤亡,我方决定在1953年7月初派遣3人开展战前侦察。身体好、灵活、不怕死的杜志才与排长、七连理发员一同被选中,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每人带上一支冲锋枪、一支手枪、一把匕首、几颗手榴弹以及铅笔、笔记本等记录工具,摸着夜色出发了。三人分三个点,潜伏于距敌军阵地仅百来米的树丛里,将敌人的坑道位置及进出道路一一绘制了下来。直到第二天晚上才安全回到连队,顺利完成了侦察任务。
杜志才回忆说,侦查期间不能发出一丝一毫的声响。在此期间,最难熬的一是困倦,二是蚊叮虫咬。实在困得厉害,就用手指在自己的手臂上使劲掐。被蚊虫叮咬,只能咬牙忍耐。
一张奖状:炮火当前坚守阵地
陈高年,中共党员,1931年出生,上海奉贤人。1951年陈高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跟随19兵团63军188师作战。在此期间,陈高年荣立三等功2次。
当时,在63军钢铁八连的陈高年奉命坚守88.6高地。敌人出动大批飞机结合地面炮火对高地进行狂轰滥炸,同时投下大批汽油弹,阵地一片火海。在一波接着一波的轰炸后,敌人屡屡发起进攻,不断冲击88.6高地,但又被我军打退。眼看88.6高地久攻不下,敌人用坦克炮从其它制高点对67高地进行直射轰击,瞄准陈高年守着的我军临时指挥所,一枚炮弹在离他不到5米的地方爆炸开来。在来来回回几波攻守下,多数敌人被消灭,其余的狼狈逃窜。
最后一次进攻时,敌人孤注一掷,再次出动飞机进行轰炸,并用重磅炸弹对88.6高地进行毁灭性轰炸。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翻起的土石埋住了陈高年,他从土中爬出时,几名战友牺牲,整个轰炸使88.6高地下降了一米左右。
战斗八连的将士们充分发扬我军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同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战斗。虽然战斗非常艰苦,敌人不断进攻,但八连战士坚守住了阵地,并成功打掉了敌军的两辆美国坦克。
在奉老兵们退休后,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军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挥余热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虽然都已90多岁高龄,他们仍积极在奉贤区内开展讲学座谈,讲述抗美援朝历史,发挥老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
73年弹指一挥间
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
一枚枚代表荣誉的勋章
一道道因战而留的伤疤
再现了73年前那场浴血奋战
舍生忘死的抗美援朝战役
跨越时空,铭记历史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续相传、历久弥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