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里的计量史话
——中国计量大学逸夫计量博物馆参观记
□ 仲秋融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着西湖的柔媚钟灵,也有钱江潮的澎湃激昂,还有国际上唯一一所以计量命名的本科院校——中国计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位于杭州市钱塘区,其内的逸夫计量博物馆可谓是学校的一座地标性建筑,来此参观、研学的人们无不要与它合影。伴着习习江风,笔者走进这里。
通过导览图得知,逸夫计量博物馆有中外古代计量和近现代计量两个主要展厅,分别位于西校区求是南楼4层和5层,共展出千余件藏品,并陆续获得海内外校友的热心捐赠。这些馆藏的各个时期精妙绝伦的计量文物或仿品,包含丰富的古今中外计量知识,真切地将中外计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仿佛一座计量的大课堂。
我们坐电梯至5层,往下观览,一步步向4层前行,开始了计量之旅。5层是历代计量仪器及知识的大展台,也生动展现了传统计量军事智慧与商业活动。
在原始时期计量展台,陈列有一组原始社会石器,它们是原始人粗略计量文化的现实体现。母系社会氏族村落遗址模型栩栩如生,配图有伏羲女娲图拓片及大禹治水的故事,后者展现出古人曾以禹的手、脚或身高定比标准的测量标准传说。看来大禹不仅有疏通江河的功绩,也是中国度量衡史上的第一人。
在先秦阶段展区,展示出早期人类制定度量衡基准时,以人体为标准的普遍规律。如“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即先民最初用手量物,一把为一尺,一指为一寸。又如以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引出“跬”的地积单位,即现代的一步相当于古代一跬,还有溢(一手捧的量)、掬(两手捧的量)等,也都是最初与人体相关的容量单位。其他如商代骨尺、圭表、漏刻、商鞅铜方升等展品,皆是先秦的代表性测长器具、天文仪器或容器。春秋战国展区的私官铜鼎、陈纯铜釜皆为量器,它们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反映。这部分展台还复原了齐国多件量器,如田和未立为齐侯时铸造的子禾子铜釜,腹外壁铸铭文108字,铭文中的“子禾子”是田和为大夫时之称,说明齐国已具备了严格的量制管理制度。
秦汉展区有多款复原模型,如上刻秦王诏书铭文的秦权、类似于现代游标卡尺的新莽卡尺,以及袖珍便携式的铜圭表尺,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秦始皇像及相关图文解说。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是始皇帝的伟大功业之一,也必将为后世所铭记。汉代计量技术进步,既出现了漏壶、日晷类测时仪器,又有悬土炭、观琴弦等测湿的办法,还有相风鸟等风向仪,更有应用在方位测量上的指南车、记里鼓车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展台,主要以度量衡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如魏晋刘徽《九章算术注》,以数学考校度量衡;裴秀提出“制图六体”理论,开创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荀勖以乐律订古尺;“南人适北,视升为斗”图画;隋朝形成中国度量衡史上特有的大小制;《唐律疏议》一书规定了计量管理制度,首次将度量衡法令载入国家法律条文等。宋元阶段有大量精巧的计时仪器,如莲花漏、秤漏、四级式漏刻、赤道式日晷等。随着西方科技的进入,明清时期创制了如鸳鸯青铜砝码等中西合璧的量器。此外,还展有一系列琳琅满目的计时仪器——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等。
人类是多有计量智慧!当笔者走到世界文明计量展区时,不禁发出赞叹。这个展区展示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欧洲的计量,揭示了中外古代度量衡的起源、发展之异同,各国度量衡共同特征等。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计量大事记中,以图文形式介绍了国际近代计量突破古代传统度量衡的标志——1875年国际《米制公约》的签订,并展示了“千克原器”的实物。
逸夫计量博物馆最吸引眼球的是展厅中大量与古代军队作战相关的计量实物模型。例如精巧的藏品“指南车”,是传说中的自动机械类发明,在今人的努力下,根据古籍记载成功复原。据载,它采用能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系统,能为在迷雾中战斗的军队指明方向,后逐渐从军车发展成彰显帝国实力和皇帝威仪的大驾卤簿,外观豪华,是我国机械制造史的重大发明创造。还有汉代张衡发明的“记里鼓车”,也是一件极具特色的车类模型展品。车身呈倒梯形,上有一“S”状的横杆,杆上有两个击鼓木人,由齿轮系统完成车行计程,类似于现代汽车中的里程表。
这里除了展示计量相关的军事发明,还有有趣的蜡像场景展区。如康熙皇帝累粟定尺的场景、刘承珪创制戥秤的场景等,皆栩栩如生。甚至还有一些多媒体互动装置,如身高体重测量换算互动、计量成语测试互动等,寓教于乐。
逸夫计量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家高校计量行业类博物馆,不仅是每位中国计量大学学子入校的“第一课堂”,也是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批全国计量文化和科普资源创新基地、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以及钱塘区“第二课堂”教育基地。来到这里,人们仿佛坐在计量大课堂中,调动五感去追寻计量史话,感受着历代计量仪器展示出的丰富计量知识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计量文化。让观览者深深体会到了计量是古人的智慧,人类因量值而定义世界,生活更因计量而缤纷美好。
《中国质量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