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海体育史话》,寻体育历史记忆,《上海体育史话》于1982年10月发刊,是讲述上海体育故事,推动上海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物,跟随小体,从史话里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
今天距离2023年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开赛还有4天,中国女足23人大名单中,上海共有朱钰、汪琳琳、张馨、杨莉娜、沈梦雨(留洋)、唐佳丽、肖裕仪7人入选,在《上海体育史话》中也有着关于女足的历史记忆,一起来看看。
“两江”曾开展女子足球
两江女子体育学校于1925年曾组织过女子足球队。事出偶然,来“两江”兼课的沈昆南(当时在复旦大学教体育)在一家外文书店发现有一本女子足球规则的书,觉得很新奇,便告诉校长陆礼华,并建议在学校试办女子足球队。
队员是在校的第四届学生,有李码皋、冯文襄、陈漱裘、俞品端、程隐清、叶庆云等,她们是从广东、湖南、江苏、上海等不同地区来的学生,分成红白两队,按规则进行训练和比赛。队员穿了运动服,再将童子军用的皮带系在腰上,童子军穿的高统皮靴替代了足球鞋,时常在学校对面的体育场活动,吸引过不少好奇的观众。
不过,据陆礼华回忆,虽然当时女子足球比赛规则有别于男子,但在那时对女子各方面是否适应没有把握,因此没能提倡,仅是在校内踢踢而已。
李惠堂提倡女子足球
到了1983年,上海市体校成立了第一支女子足球队,成立短短几年,水平已排在全国前列,足球运动也在女性中逐渐兴起,成为群众喜爱的一项运动。
上文提及,在20世纪20年代,已有一些先觉之士开始提倡女足。当时,“球王”李惠堂也正在上海,他是最积极倡导开展女子足球的人,1928年他在上海出版的《足球》一书中,专门用十章“女子足球之实现”来提出他的观点。
李惠堂认为男女在体育上应平等的,开展妇女体育是民族强壮的重要途径。他在书中写道:“同处生死食息之宇宙,同为方趾园颅之人类,而体育发展独遗于女子,是岂得平等哉?““殊不知造化之生人,天赋体质,实无强弱之类别,无男女之轩轻,男子可为者,女子应能为之。”同时他把提倡女子体育提高到振兴民族、解放妇女的高度来认识,“幼为女子,长则为妇为母,世有强壮之女子,而后有强壮之妇母,强壮有之妇母,而后有强壮之子孙,而后有强壮之民族。”“奈我国陋习,男刚女柔,相沿至今,体质尤相去悬殊,实为我国民族积弱之因。”尽管在那时,李惠堂提倡女子体育决非轻易可蹴成,但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提倡妇女应与男子在体育上平等,还是一种先进的思想。
与此同时,李惠堂由于对世界的体育概况较熟悉,因此也介绍了欧洲女足的情况:“观乎近日欧洲女界之足球实现……去年英法两国,有女界国际足球竞技,其兴味之浓厚,角逐之剧烈,不让于男子,巾帼须眉,使人羡慕之忱,不禁油然而生。”“挽近女同胞,受欧风美雨之熏陶,高呼解放,祛除恶习,已渐明体育之益而从事讲求,也是我国进步之好象征也。”
从球王的社会影响来看,他这几年中率队连破西洋侨民队,出访也屡屡获胜,球王不仅在上海家喻户晓,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呼吁所起的社会作用相对是比较有力的。但由于社会条件还不具备,所以美好的愿望,一直落空。
60年前球王的期望,直到解放以后的80年代才得以实现。在这相距的半个世纪里,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些陈旧的思想经过社会革命的多次荡涤也逐步清除,终于具备了出现女子足球的社会条件。而我国在女子足球出现后,“铿锵玫瑰”多次在国际赛场上灿烂绽放,永不言弃的“女足精神”也一直感染着国人、激励着国人。
北京时间7月22日20:00,中国女足将迎来本届世界杯的第一个对手丹麦,一起为女足姑娘们加油吧!
来源:《上海体育史话》第26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