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有座山,名叫大茅山,大茅山有天然中草药1927种,有“野外就是药房,深山就是药库”之称。为了更好地了解德兴在中国中医药上的贡献,人们在昔日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旧址上建成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并修了座中草药博物馆。到这里参观后,再游览大茅山,心中多了一份亲切。
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培训基地作为德兴市第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用科研、教学、培训、旅游多位一体的创新的形式推广中医药文化。该基地坐落在有“森林氧吧”之称的国家4A级景区大茅山西麓,境内蕴藏中草药资源1927余种,占全国已发现药用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药食同源医药植物66种,超过全国药食同源医药植物的二分之一,是江西省“传统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也是上饶市总工会公布的首批16家职工疗休养基地之一。
在试验培训基地综合住宿功能区,建有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康养酒店,依山傍水,听着窗外的虫鸣鸟叫进入梦乡。在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近3000个的天然氧吧入眠,一觉醒来,神清气爽。置身于此,鸟鸣虫吟,风柔花香,一片形态各异的建筑与青山秀水相融,尽显诗画之美,令人感觉犹如坠入梦幻秘境。
德兴地处山区,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自东晋葛洪在妙元观结茅炼丹,便掀开了“惟德乃兴”的岐黄序幕。上世纪60年代后期,德兴开展了中草药推广应用工作,兴起了“大认大采大种大制大用中草药”的群众运动。通过县、社、队三级协作网,大力开展中草药的推广、使用和研究工作,中草药认、采、种、制、用工作搞得扎实而富有成效,普查药用动植物达1008种,挖掘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有效验方12500多个,举办了43期中西医培训班,培训了679名乡村“土医生”和1106名乡村卫生员,121个生产大队都办起了“土医院”和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土药厂”,形成了一个“要医有医、要药有药”的医疗卫生网,充分发挥了中草药的巨大威力,被评为全国21个中西医结合先进单位之一。《人民画报》1971年第3期采用4个版面刊登了《草医草药是个宝》,全面介绍了德兴中医、中草药事业发展情况,德兴中医、中草药因而声名鹊起,全国知晓。
上世纪70年代初,北京医疗队到德兴市开展了历时8年的中草药研究工作,并成功研发出牡荆油胶丸、蓍草总酸胶囊等中药制品。其中,牡荆油和蓍草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牡荆叶、牡荆挥发油编入国家药典,牡荆油胶丸被评为优质产品。(记者 操园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