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上交音乐厅主厅迎来一群特殊的表演者,他们是来自谢欣舞蹈团的舞者。
平日里阶梯式、演奏辉煌大编制管弦乐作品的舞台现在变得平坦,铺上一层舞蹈表演专用的地胶。在现场乐队的伴奏和舞台光影不断地变幻中,他们在不规则的空间起舞。
平时在上海,谢欣舞蹈团的艺术家们多数会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舞台上亮相;而这部被命名为《熵》的作品,来自编舞、演员尹昉为谢欣舞蹈团的量身定制,这部音乐厅特别版的作品,可以被视为谢欣舞蹈团的双重跨界。
作为今年度上海夏季音乐节的一场特别表演,它符合夏季音乐节试图传递的价值:艺术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让更多人走进音乐厅的同时,也让习惯于在音乐厅享受音乐的观众们尝试更多元的观演体验。
当代舞《熵》是继2015年《斗拱》后,尹昉的第二部长篇作品。
尹昉将“熵”这个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加持在了舞者的身体上。他把舞者的身体视作物理材料,重新赋予了舞者的身体以重量,方向,结构等概念,通过肢体的动作模拟了秩序的建立与变化。
谢欣回忆,在排练《熵》的过程中,尹昉经常会用一些难懂却贴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希望舞者实现的状态,被舞者们戏称为“昉言昉语”。比如“拉弓射箭”,把别人的身体当作弓,把自己射出去;比如“失衡”,在自己失衡的状态下,承受同伴的压制;再比如“在云上”,把舞者变成飘浮在空中的一朵朵云。
作者没有预先设计好舞蹈动作,而是给出了一套规则和概念。在舞者理解了这套规则之后,由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出发,发展舞蹈动作。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模式让舞者排练颇具挑战,但最终去看舞台呈现,舞者们可以给《熵》带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突破艺术的种类,跨越艺术的边界,这是夏季音乐节为观众奉上的又一件礼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