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越复杂,风评扑得就越快,周冬雨的问题出在哪
周冬雨最近有些“跌落神坛”的嫌疑。
连续几部电影。
无论是票房还是大众口碑都不如人意,本来一年几部电影(《燃冬》《鹦鹉杀》《热搜》)等上映,大约是要称为“周冬雨年”的,如今,却越来越多的人在等着看热闹。
但。
真的如此吗?
评判一个演员的演技,是要看票房和影片大众接受度的吗?
之前《燃冬》上映的时候,Sir已经说过,电影遭遇差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广告与实物不符”。
与电影本身的好坏联系薄弱。
而接下来这部口碑更差的“诈骗电影”呢?
恐怕。
这次要变成“导演和观众的想法不符”了。
鹦鹉杀
麻赢心自编自导。
周冬雨、章宇、张宥浩主演。
与《燃冬》一样的一女两男故事,豆瓣评分仅有6.1。
在一片差评之下。
Sir想说,这一回,很多人的确是小瞧了这部电影了。
“杀猪盘”的外衣下。
它想说的,其实是更本质、更女性的东西。
01
先说周冬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她要接二连三地出演这样的角色。
先说说这是:
周旋于两个男人中间。
散发着以往不曾表现过的性魅力。
要Sir说。
这大概是周冬雨自己的“野心”之处,她没有沉溺于曾经固定的形象塑造,而是与自己一道成长,“成熟”起来了。
一个例子。
Sir还记得周冬雨拍人生第一部戏《山楂树之恋》时被吻戏吓哭。
《山楂树之恋》上映于2010年,那年周冬雨只有18岁,在现实生活中她还没有谈过恋爱。
当男主角窦骁吻过来时,周冬雨本能地躲闪开了。
最后忽然大哭起来。
导演张艺谋没办法,只能将这一段吻戏改成了亲脸颊。
而现在呢?
《鹦鹉杀》中有一场候车室的戏。
故事背景是,周冬雨饰演的城市女白领周冉,被章宇饰演的网恋对象林致光骗了55万,一年之后,周冉遇到了林致光,她决定复仇。
双方在之前的接触中已经意识到对方就是和自己网恋的人,周冉假装再次爱上林致光,在林致光感到最幸福的时刻进行复仇。
在车站候车室。
导演设计的情节是,周冉会再次把自己的钱(银行卡)给林致光。
如果只是一个常规的戏,周冬雨饰演的周冉应该全程表现出“我要原谅你”的情绪。
但。
她流露出了愤怒的神情,而且是当着骗子的面流露出这种神情。
这样会露出破绽吗?
并不会。
相反,如果心平气和地给银行卡,反而会引起林致光这个老骗子的怀疑。
因为林致光知道周冉还恨着他。
这个时候只有愤怒的神情才能让林致光误以为周冉对他爱得要死要活但又束手无策。
这种矛盾感极具欺骗性。
导演后来也说,没想到周冬雨会这么演,而且能演得比剧本原来的意思还对。
是的。
周冬雨已经不再是那个看起来永远像在上学的周冬雨了。
随着年纪的增长她愈发知道感情不是简单的黑白二元,也不是是非两分,而是爱恨交缠,往往连自己也分不清楚。
她身上有更女性的东西。
而更重要的。
同样是“复仇渣男”,《鹦鹉杀》区别于《消失的她》之类的电影最大的不同,则是减弱了这个过程的“大快人心”,而将其置于“玩火”的危险之中。
为什么?
因为它选择的复仇武器,是“感情”。
众所周知,感情是脆弱的,以至于人们提到这个词的时候,往往用的是“守护”、“呵护”这样的词,所以女性重感情,这也是她们会成为在两性关系中受伤一方的原因。
但如果是拿自己的“弱点”来扳回这一局呢?
以卵击石?
还是绝地反击?
就像开头在船上说的那个故事。
她们是在一个没有光亮的地方走夜路,但偏偏,她们就要在被打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以证明自己,维护着自己即将残破的信心。
所以。
对于《鹦鹉杀》来说,评判一个演员好与不好的标准不是“飒”与“不飒”。
而是能不能演出这种复杂性。
对于周冬雨来说。
出演这样一个角色,恐怕比以往的所有“少女形象”都要难得多。
02
影片上映后,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质疑:这部电影里面角色全员弱智,见到骗子之后报警可以解决的事,却非要文艺腔地呻吟一个多小时。
但真的是无病呻吟吗?
换句话说。
如果换做你是受害者,报警真的能平息你心里的痛吗?
要知道,受害者们被骗的不仅是钱财。
更是对于感情的信心。
对Sir来说,这才是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因为在这“感情复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手撕渣男”,而是:
感情的流动。
一方面,周冉在坚定的报复心态中,也会时不时地产生摇摆,另一方面,林致光也在骗与不骗之间模棱两可,时不时走向天平的另一端。
这交锋之中的真真假假与强弱转向,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拿周冉来说。
她恨林致光吗?
恨。
但这恨意中,又夹杂着曾经的爱,以及几分不甘心。
一个例子就是两人外出买鱼的那场戏。
在此之前,周冉看到了被诈骗者的群里大家的痛诉,于是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并丢下一句:
只是坐牢太便宜他们了。
她决定让林致光再次爱上她。
然后揭穿真相。
让他肉体(坐牢)和感情(被“爱人”骗)遭受双重摧毁。
但结果呢?
就像林致光说的,“一个人只要付出感情就可能被骗”,因为即便当她付出感情骗人的时候,恐怕连自己也无法判断那份感情到底有几分是真的几分是假的。
于是就在买鱼那天晚上,林致光最后没有如约出现,再次消失的时候,周冉第二次感受了被骗的痛苦,伤心欲绝。
仅仅如此吗?
不。
这场戏之前其实还有一个细节。
当林致光在查看偷渡短信的时候,周冉若有所思地紧盯着他的表情看了好一会儿。
她已经察觉到了异样。
于是随后,在林致光问她有没有什么新年愿望的时候,她说了两个关键词,“你能帮我实现”、“现在”,为的,就是以感情的“诱惑”改变他原有的计划,留住他。
所以这次“伤心欲绝”。
你很难分辨是由于“计划失败”导致的挫败感,还是情感付出后,再次打水漂的失望。
抑或,本就是一次假装。
想到什么?
没错,李安的《色,戒》。
在《色,戒》中,易先生是特务头子,他信不过任何人。
王佳芝是爱国女青年,要杀的就是这个特务头子。
但二人还是相爱了,以至于王佳芝看到易先生送的钻石之后,放弃了刺杀行动,叫易先生“快走”!
这其中的一大看点,就是王佳芝的感情流动。
而《鹦鹉杀》。
光从感情的复杂程度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这也是为什么结尾火车上15分钟的戏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原因,因为那一刻,胜负已分,双方不再有掩饰。
他们第一次。
毫无遮掩地把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
但你看此时的周冉,从得意、到逃避、到冷静、到伪装,到最终忍不住后退:
再次红了眼眶。
就像作家金宇澄说的,“渣男”这个词把人性中复杂的一面遮蔽掉了,活到一定年纪,你会觉得人越来越复杂。
感情的复杂。
并不是简单的谁是谁非,谁赢谁输就可以说清的。
03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周冬雨饰演的角色越复杂,观众对她的评价就越是“扑”?
其实问题并不出在周冬雨身上。
而是我们潜意识中,并没有追寻复杂的愿望。
《鹦鹉杀》当然有它自己的问题。
比如说,它的“巧合”程度超了标。
就拿周冉和林致光的偶遇来说,林致光说自己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充满大雾的地方,结果周冉还真去,去了之后林致光好巧不巧也在。
一个城市按理说面积也不小,但这两人竟然还能在同一艘船上相遇。这比GPS还准。
这种巧合变得像从结果倒推原因,因为他俩要相遇要复仇,所以怎么也得编个场景让他们相遇。
剧作上有一定程度的不如人意。
但。
仅仅如此就说它是“杀猪盘”电影,是“洗钱”?
Sir觉得。
对于很多人来说,恐怕连“理解复杂”的兴趣都没有。
举例来说。
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电影叫《鹦鹉杀》,只是因为影片里提了那么一句?
当然没那么简单。
鹦鹉是什么?是模仿,是学舌,是无限满足你的需求,是明知道“标准化”流程,却仍然会让你欣喜不已。
而这,何尝不是“杀猪盘”这件事的本质?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
在片中,张宥浩所饰演的许照,在他没有自己暴露出目的前,你会不会也觉得这就是一个“完美男友”的标准?
他笑起来一脸阳光。
憨憨的,真诚的,腼腆的,哪怕是旁观的观众,也会认为他是爱着周冉的。
甚至于当故事发展至中段。
当我们得知起诈骗的过往时,也会怀疑:他是不是遇到了真爱(周冉)而决定浪子回头了?
直至。
当他又一次重复了当年的话术时我们才清醒过来:那些憨笑,那些所谓的腼腆与真诚,这太符合现在很多人对“完美男友”的定义了,他所表现出的那些情感,也太迎合当代人对感情的需求了。
这不过是一次对标准爱情的模仿罢了。
但为什么我们一开始没有分辨出?
因为在现代社会。
人们往往对情感的需求浓度,大于物质的需求浓度,这导致孤独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大症状,我们拒绝真心,但骨子里,却渴望真情,于是,在那些“标准答案”面前,我们无力抵抗。
“鹦鹉”们看似在学舌。
实际上,是以“标准化爱情”,扎向我们每个人的情感缺口。
但。
这样被诈骗的遭遇在很多观众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一个词:“人傻钱多”。
“这么好骗,真笨。”
“要是我,我一眼就能看出是杀猪盘。”
真的如此吗?
其实说到底,是我们不愿意费心思去理解那份复杂,而宁愿活在简单的二元化世界里罢了。
一棒子打倒后,也就意味着“不存在”了。
这也是当下很多电影的遭遇,当我们习惯于那些短视频化直给的电影,遇到有瑕疵的复杂一些的影片便会用“烂”“扑”“洗钱”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长此以往,我们到哪里去追寻多样性的影片呢?
当演员的好坏只与票房相关。
当电影的好坏只与话题挂钩。
迎接我们的,究竟是一个可期盼的未来,还是一个标准化量产的世界呢?
就像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预制菜。
“标准”或许会让人安心。
但实际上,已经不见了“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Johnson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