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湖南郴州“大头娃娃”奶粉事件遭曝光,一时间,“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被网友广泛关注。一年过去了,“大头娃娃事件”风波渐渐平息,但“假特医奶粉”却并未绝迹。
在千里之外的重庆市,黄先生的女儿因食用了疑似“冒充特医奶粉”出现身体和智力发育迟缓状况。
3月27日,黄先生将“金大洋”奶粉及其经销商告上法庭,索赔156万元。记者发现,涉事的金大洋乳业早在2019年就涉嫌将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进行销售,并遭到市场监管总局的点名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处罚。
智力残疾的女儿,消失的特医“奶粉”
2017年9月,黄先生女儿寒寒因急性肺炎住进医院,出生仅20天的她被查出患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出院时,医生建议孩子服用深度水解奶粉,于是黄先生跑遍医院周围寻找。
在医院附近的一家婴儿用品店里,店员给黄先生介绍了金大洋贝儿康超级舒安氨基酸配方奶粉,一罐奶粉358元,360克。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为了女儿能健康成长,黄先生依然咬了咬牙买下了。
黄先生为女儿购买的金大洋贝儿康“奶粉”
女儿两岁大的时候,黄先生发现女儿有所异样。不仅体重相对较轻,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女儿不会翻身,也不能自己坐起来。对于普通的孩子而言,这些在几个月大时就应该能做到。
意识到情况不妙,黄先生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令黄先生震惊不已。孩子的各项发育指标都不合格,当年,孩子还被鉴定为二级智力残疾。医生建议立即给孩子做康复训练。
突降噩耗令黄先生十分不解,努力养育的女儿怎么就营养不良甚至致残了?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先生得知,所谓的金大洋奶粉并非是“奶粉”,而是固体饮料冒充的。但那时,他想再去找那款吃了20个月的金大洋奶粉,却发现其已不在线下售卖,其网络渠道同样也已下架。
截至2019年5月18日,黄先生最后一次购买金大洋奶粉,两年的时间里,女儿共食用金大洋奶粉已共计100多罐。
果不其然,金大洋“出事”了。2019年6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称,查封扣押了青岛金大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能舒安”多种食物蛋白过敏期氨基酸配方粉等5款产品。而被查处的产品中,有一款正是黄先生女儿所使用的“奶粉”。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相关通报
2020年7月,黄先生委托律师将金大洋奶粉生产商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以及三家经销商告上法庭。今年3月底,该案已被正式受理。
“改名换姓”的金大洋,仍在售卖
尽管多次被监管部门点名查处,还被家长告上法庭,但金大洋似乎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
天眼查信息显示,青岛金大洋乳业公司目前已更名为青岛德能食品有限公司。资料显示,该公司的人员规模小于50人;在经营范围一栏内写有,生产、销售饮料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GB25596/GB29922)、乳制品。
青岛金大洋乳业公司已更名为青岛德能食品有限公司
此外,纵相新闻记者注意到,青岛金大洋乳业官网仍旧存在,网站上金大洋品牌仍然有多款疑似特医奶粉正在销售。其中,名为“特能舒适”的一款产品标注有“适度水解工艺”,名为“金大洋贝儿康舒康”和“金大洋贝儿康舒敏”的两款产品标注有“深度水解工艺”,“金大洋贝儿康舒安”的产品未有相关标注字样。
在“金大洋特能营养”的微信公众号中,记者发现其最后一次推文的时间停留在了2020年3月21日。在公众号内的“特能服务”栏内,微商城仍能打开,名为“早安康”、“适安康”、“敏安康”、“氨安康”等多款适度、深度水解乳蛋白及乳蛋白氨基酸仍能付款购买。
其中名为“敏安康”的深度水解乳蛋白一罐售价为398元,名为“氨安康”的乳蛋白氨基酸一罐售价为498元,购买窗口内产品评价中的评价时间基本都在2018年及以前。
发稿前,记者拨打了青岛德能食品有限公司公布的电话,但语音提示该号码已不存在。
金大洋官方公众号上的微商城仍在售卖“水解乳蛋白”相关产品
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维权之难
事实上,黄先生的遭遇绝非个案。
2020年,湖南郴州名为“倍氨敏”、“舒儿呔”等固体饮料被当作特医奶粉销售给对牛奶过敏的患儿,造成了多名患儿头骨畸形,出现了“大头娃娃”症状,其中有些孩子还被确诊为佝偻病。
2018年以来,多名家长曾在医生的建议下购买了被假称为“特医奶粉”的固体饮料,食用固体饮料后,其孩子的身体和心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9年,就有青岛金大洋乳业、宁波特壹食品等多家公司涉嫌将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销售。
对此,当地有关部门曾在采访中回应称,涉事公司已被下达处罚决定书,将安排患儿进行体检,同时将联合医院以奶粉“退一赔三”的方式对受害者家属赔偿;涉事医生将作停止执业一年的处理。
湖南郴州的刘燕就是受害患儿家长中的一位,从“退一赔三”后,直至今日,她的维权之路仍没有停止。
刘燕告诉纵相新闻记者,事件爆发之后,她和其他多位家长的孩子都被安排至郴州市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孩子的甘油三酯、尿酸、心肌酶偏高,“后来我才知道,尿酸高就是因为长期饮用饮料导致的。”
刘燕为维权至今保留着“奶粉”罐
心肌酶高是这些前去做检查的孩子的共性,这项指标高带来的问题就是孩子总爱感冒,并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就在不久前,刘燕的孩子还患上了外耳道炎,她认为这也是并发症之一。
刘燕的孩子是一同被安排做检查的孩子中,情况最严重的一个。医院的专家在解读孩子的检查报告时,对于其症状是否和服用的假特医奶粉有关,拒绝做解释,并表示,孩子这些指标高可能跟代际遗传有关,刘燕想,自己和丈夫从未患过相关疾病,怎么有代际遗传一说。
随后,他们便签署了“退一赔三”。据披露,涉事的63名消费者获赔约103万元,平均下来每人约1.6万元。
刘燕总共拿到了5.8万元赔偿金。赔偿金中,只计算了留存有转账记录的购买金,而通过现金购买的小票早已遗失,也无法被计算在内。刘燕回想,自己总计为孩子购买过约42罐假特医奶粉。
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退一赔三”为“奶粉”部分的赔偿金,而孩子“身体”相关的赔偿金,需另走其他的法律程序。如果需要索赔,奶粉检测(即检测出奶粉中含有毒有害物质)、医生推荐证明、孩子食用证明、孩子患有明文规定疾病,这几样证明一项也不能少。
但这一系列要求中的第一项就困难重重。涉事相关假特医奶粉中,恐怕很难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因为这是一款合格的固体饮料。
如今,法律程序仍在进行,但刘燕的家庭却因孩子的疾病负债约27万。孩子的智力仍有轻度缺陷,运动发育迟缓,医院要求进行康复治疗。刘燕计算了一下,这部分康复治疗的费用每个月的自费部分需要5000元,一个疗程是3个月。
刘燕带孩子前去复诊时的病历和报告单
“现在再问身边人借钱时,已没有多少人愿意借钱给我了。”刘燕说。
什么是特医奶粉?怎样正确购买?
“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牵动人心,此类产品如何区分?有相关需求的家长又当如何选择特医奶粉?
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
王思露指出,所谓特医奶粉主要指的是针对牛奶过敏患儿的氨基酸配方奶粉,其使用的是不会导致婴儿过敏的氨基酸替代使得婴儿过敏的牛奶蛋白,减少对婴儿肠胃道的刺激。
而固体饮料是指以糖、乳和乳制品、蛋或蛋制品、果汁或食用植物提取物等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辅料或食品添加剂制成的固体制品。“固体饮料的原料并不符合特医奶粉的相关要求,不能称作是奶粉。”王思露说。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固体饮料自身的原料,家长确实可以适当选择“固体饮料”当作辅食食用。“但是对婴儿来说,如果将其当作唯一的食物是很危险的。”
用固体饮料替代特医奶粉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王思露称,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使用后依然可能出现继续过敏的症状,导致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所带来的营养缺乏症,摄入太多还会增加孩子肝肾的代谢负担。
从生产角度来看,固体饮料的成本相比特医奶粉低了许多。而在审批方面,特医奶粉的审批过程十分严格。一批被特医奶粉审批“刷”下来的产品,常常只能作为固体饮料进行销售。
王思露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婴幼儿奶粉时,需要看到食品标签上明确的标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7718)要求,所有产品都应当在醒目位置清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因此,合格的婴儿奶粉不可能被标注成“固体饮料”。
同时,王思露表示,家长应关注食品包装上的“注册号”,并在市场监督总局官方网站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检索其是否拥有已批准产品的相关信息及详细描述。如果根本没有标注册号或查询不到相关信息的产品,就有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0年11月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要求
记者在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搜索“金大洋”字样,未获得相关结果
此外,王思露表示,应首先从“线上+线下”了解产品信息。如选择在线上平台购买,建议前往品牌的官方线上直营店。
据纵相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通过国家特医食品注册的配方共有58个,其中外资品牌占据大多数,国内也有部分企业产品通过注册。其中涉及到婴儿(0-12月)的特医食品共有31个,这其中针对蛋白过敏以及乳糖不耐受宝宝的产品有15款可供选择。
转载请注明出处。